半窗松影半窗月
石屋清珙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個蒲團一個僧,
盤膝坐來中夜后,飛蛾撲滅佛前燈。
《禪宗雜毒海》卷七,卍續藏第一一四冊頁一八七下
【白話新唱】
窗紙上
一半是松樹的影子,一半是月光
寂靜的禪房里
一個蒲團上坐著一個僧人
盤膝坐到半夜后
飛蛾竟然將佛前的燈火撲滅了!
【分析與鑒賞】
“飛蛾撲滅佛前燈”,象征著修道人要有為法殉身的熱情,才能有所成就。
《涅槃經》記載了一則佛陀的本生故事,說在過去世,佛陀曾經在雪山修苦行,天帝為了考驗他的道心,就變身為羅剎,故意在他面前說了古佛的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雪山童子一聽,心生歡喜,就對羅剎說:“善哉,大士!若能說余半偈,吾終身為汝弟子。”
沒想到羅剎卻說:“我肚子餓極了,說不出來。”
雪山童子說:“只要能聽到下半偈,我愿意做你的食物讓你吃飽。”
羅剎同意,就接下去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涅槃經》記載:“我聞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于地。”
更精采的是:“爾時,羅剎復帝釋形,接取吾身,依此功德超越十二劫。”這段故事里的神話成分暫且不說,為了半偈法語,甘愿舍身,有這種熾烈的道心,何愁道業不成呢?
上一篇:納蘭性德《于中好(獨背斜陽上小樓)》詩詞注釋與評析
下一篇:納蘭性德《詠史(二十首其二)》詩詞注釋與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