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1180)金代詩人??。字無黨,號無諍居士??。東萊(今山東掖縣)人??。
出八達嶺
山險略已出,彌望盡荒坡。
風土日已殊,氣象微沙陀。
我老倦行役,驅車此經過。
時節春已夏,土寒地無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詩無佳語,以代勞者歌。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通達流暢,平實易解。前四句,概括描寫八達嶺以北的荒涼景象,雖然無具體的細節描摹,但從一個“盡”字中,讀者可以想像出,八達嶺外是那樣的凄風慘慘,草木皆無,一片空白,荒如沙漠。正是在這樣荒蕪凄涼的背景襯托之下,既“老”且“倦”的主人公緩緩登場。剛剛經歷了要塞險關,“山險”僅僅“略已出”,驚魂尚未定,喘息尚未平;又目睹與繁華熱鬧的城市風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死寂僻靜的野山荒坡,此時此刻,詩人該是多么地心情沉重。“時節春已夏,土寒地無禾”兩句,是作者從遠景的大筆勾勒轉為近景的著力描摹。這片荒蕪的土地,似乎大自然也把它遺忘了,正當花繁草茂的春夏之際,這里卻依然寒氣逼人,毫無生機。“地無禾”,一年的生計自然也就沒有著落。面對如此的貧瘠窮困,路過此地的人“不肯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當地“居人”靠什么維持生活呢?詩人由此推及彼,由己想到人,禁不住長吁短嘆,不能自已。如果說,剛剛經歷的雄關險山還能激起詩人的一點激情的話,那么,目睹這荒蕪的景象,想到人民的悲慘命運,詩人的詩興早已煙消云散,“佳語”不翼而飛,剩下的只是想用手中的筆“代勞者”鼓與呼了。
上一篇:黨懷英《漁村詩話圖》詩詞選鑒賞
下一篇:楊維楨《鴻門會·龍王嫁女辭》詩詞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