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人生幾度秋涼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
——《西江月》
提起蘇軾,我們想起的必定是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提起中秋,我們想到的一定是那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的,我們心中的蘇子就像他所作的詞一樣,是豪邁、曠達的。只是,一個性情再豪邁曠達的人,也有悲苦落寞的時候,我們的蘇子也不例外,他也曾發出“世事一場大夢”的感慨。
沒有經歷過人生大開大合的人,怎能體會到“世事一場大夢”的滋味?
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由于被投機革新派的小人背叛,二度下野,退居金陵,從此不復還朝;而保守派領袖司馬光也不在位,一時間朝局混亂。于是朝中一些小人打著“革新”的旗號,大肆打擊自己的政敵,維護個人的利益。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太守,他在《湖州謝表》中曾對新政發過幾句牢騷,于是被人抓住小辮子,幾乎未能生還。
明清時代大興文字獄,那是因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沒有文化的乞丐出身,清朝皇帝是關外的蠻夷,因此他們對“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類的話特別敏感。然而在人文的宋朝發生文字獄,還真是令人咋舌。
蘇軾被人從湖州官衙抓到京師,所謂的罪名都是從他的詩文當中牽強附會找出來的,是莫須有的。蘇軾被捕后,又被抄了家。蘇軾的續妻王閏之擔心蘇軾的詩文再被人查出什么把柄,就一把火燒了蘇軾的文稿。
蘇軾的長子蘇邁陪同進京,照顧父親。審訊蘇軾的人是他的宿敵李定,李定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恨不得置蘇軾于死地而后快。在文字獄中,凡是和蘇軾有詩詞往來的人,均遭到牽連。蘇軾和兒子在路上約定,平時送食只送菜肉,如果不測就送魚。一次,蘇邁有事,就托親戚送飯菜,忘了說事先的約定,結果親戚送的是魚。蘇軾以為大限已到,就在獄中寫下兩首絕命詩,請獄卒轉交給弟弟蘇轍。詩是這樣寫的:
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千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
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額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應在浙江西。
他在詩中告訴弟弟子由,自己功沒成、名未遂,留下的是“十口無家更累人”,讓弟弟獨自傷心。他希望能有來生,到時和子由再成為兄弟,好了結兄弟情緣。眼下自己命懸一線,傷愧沒有什么留給妻兒。在獄中聽說湖州和杭州的百姓為自己齋戒做道場以解厄,因此只有死后安葬在那里,好回謝他們。
這兩首絕命詩傳到了宋神宗那里,他十分欣賞蘇軾的才華,再說他本身并沒有想殺蘇軾,不過是一群小人打著“革新”的招牌,對蘇軾進行人身打擊而已。蘇軾的入獄,是宋朝新舊黨爭的正式濫觴。
整整一百三十天后,蘇軾被以“譏諷政事”的罪名結案,他終于從臭名昭著的御史臺走了出來,被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
這次事件使蘇軾感覺仿佛做了一場大夢,他感慨“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蘇軾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使人感到季節交換蕭條落寞,也備生人生的凄涼意。“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秋夜已很凄清,再加上風葉鳴廊,更加使人覺得秋的蕭瑟悲涼。人到中年,已抵人生的秋,再看鏡中的自己已兩鬢染霜,不由得驚覺人生短暫,一切恍若夢中。詞人對人生的深思,也使讀者感覺到陣陣寒意襲來。
自從“烏臺詩案”以來,蘇軾的許多親友遭到牽連,還有的朋友因害怕被牽連有意疏遠他。一向喜歡呼朋引伴的蘇軾,獨在黃州倍感寂寞孤獨,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什么是世態炎涼,所以他感慨“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小人當道,君子蒙塵,這是無法擺脫的現實,就像這天上的明月,時常被烏云遮掩。自己身遭貶謫,受人冷遇,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因此不可責怪那些和自己疏遠的親友。只是在這靜寂的夜里,在這皓月當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自己心中的孤獨凄涼之意又該怎樣排遣?此情此景,唯有獨自對月把酒,聊以解憂了。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這句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中秋是傳統意義上團聚的節日,詞人以樂景寫哀,使哀情為之更哀。他把酒“北望”,因為北方有他親愛的弟弟子由。他知道,無論自己遭遇什么樣的人生坎坷,弟弟子由一定在牽掛他。
孤獨寂寥中的蘇軾,渴望與弟弟一訴衷腸,無奈天遙地遠,自己與子由天各一方。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相思相望,卻不能與之相聚。天明之時又不得不面臨痛苦無奈的現實,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除了對子由的思念之情,蘇軾此時的“北望”或許還有另一種含義。那就是他對他的朝廷還抱有奢望,他期望他的朝廷有朝一日能赦免自己,能再給自己報效國家的機會。后來他確實等到了機會,但機會不是宋神宗給他的,而是掌握朝政大權的高太后給他的。
這次刻骨銘心的牢獄之災,使蘇軾懂得要更加珍惜自由和生命。在沒有俸祿的情況下,面對一家老小的生計,他在黃州積極開展生產自救,自己開荒種田。他自己學習釀酒,和當地的山野村夫交朋友,還發明了“東坡肉”“東坡羹”等菜肴。蘇東坡就是蘇東坡,無論多么艱難的日子,他都能過得富有詩意。
在黃州的日子里,他沒有一味地喟嘆命運的不公,而是積極地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他在東坡自建雪堂,并在雪堂里注解了《論語》和《周易》。即便在勞乏的農耕之后,他也不忘苦讀經典。在黃州期間,蘇軾的詩文創作水平達到了巔峰,詞也更加成熟起來。
“烏臺詩案”對蘇軾個人而言,是一種不公,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烏臺詩案”成就了蘇軾。沒有經歷人生大起大落的人,是領悟不透生命的意義的。蘇軾正是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后,他才大徹大悟,思想才變得更加成熟起來。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感慨之余,我們應該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情面對人世的艱難。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體驗不同的人生,生命才有豐富感,也才能真正體會到“人間有味是清歡”。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徐州: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禪:只緣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