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十六字令三首》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作者自注】
湖南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
【題解】
“十六字令”又名“蒼梧謠”、“歸字謠”。單調,16字,四句,三平韻。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與中央機關人員共8.6萬余人,從瑞金出發,被迫實行長征。毛澤東10月18日傍晚帶警衛員離開于都城,踏上征程,這一走,竟走了整整一年!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隨部隊進駐吳起鎮。三天后,中共中央在此召開政治局會議,宣告長征結束。十六字令三首,即寫長征由初期到后期整個過程中對“山”的感受。“山”的形象,經擬人化處理,有了生命的、政治的寓意。
【注釋】
[離天三尺三]民謠成句。形容山高。
[酣]盡情,痛快。
[鍔]刀劍鋒刃。《莊子·說劍》:“天子之劍,以燕溪石城為鋒,齊岱為鍔。”
【品評】
三首小令皆以“山”開篇,故“山”字可視為詞題。
中國南方、西南方多山,是事實;這個多山的區域正是紅軍長征必由之路。經歷長征,即是經歷山對人的考驗。人在被考驗時,也加深了對山的理解。
第一首詞,突出山的巍峨高峻。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劈空一個“山”字,是在飛馬馳騁中的視覺形象。“未下鞍”,是對民謠“馬過要下鞍”的反用,強調紅軍戰士的戰斗英姿。“驚回首”二句,極狀山之“高”;人又在山上,故實寫“人”之高。
第二首詞,突出山的磅礴氣勢。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是將靜態的山,加以動態化。山連山,如浪打浪,如此,群山連綿便形同大浪前奔。這是毛澤東的藝術發現。因為以水勢模擬山勢情猶未盡,所以詩人復以千軍萬馬比擬群山之勢。“奔騰急,萬馬戰猶酣”,是山的雄姿,也是紅軍雄姿!
第三者,突出山的挺拔堅固。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是“劍”的形象,是堅不可摧、銳不可當的形象,是擎天柱的形象。故下句才有“天欲墮,賴以拄其間”的結論。這結論是一假設性比喻,用以形容1935年時的中國形勢極為恰當??。“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野心日趨猖狂,中國的“天”,有下“墮”可能。蔣介石不積極抗日,卻積極反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務自然落在中國共產黨人肩上。有擎天柱,天不會塌;有中國共產黨,中國不會亡!
本篇是詠物詩。詠物而有寄托,其意也深,其志也宏。一曲“山”的頌歌,實為一曲中國共產黨的、中國工農紅軍的頌歌。但它又不是純然的頌美,身當大任的自信溢于言表。
上一篇: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賞析品讀
下一篇:毛澤東《七律·長征》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