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題解
這首詩是白居易任陜西盩厔(今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shù)厝嗣駝趧悠D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根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于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xiàn)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句解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農(nóng)家很少有空閑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fā)黃。“婦姑”,媳婦和婆婆,這里泛指婦女。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小孩子提著用壺裝的湯與水,相互跟隨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去飯食,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簞食”,竹籃盛的食物。“漿”,古代一種略帶酸味的飲品,有時也可以指米酒或湯。“餉田”,指給在田里勞動的人送飯。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熏蒸,脊梁受炎熱的陽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但”,只。“惜”,愛惜的意思。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拿著從田里拾取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秉”,拿著。“敝筐”,破籃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賣盡家田,只好拾些麥穗填飽饑腸。“相顧言”,互相訴說。“輸稅”,繳納租稅。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現(xiàn)在我有什么功勞德行,一直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年領(lǐng)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余糧。想到這些內(nèi)心感到非常慚愧,整日也不能忘卻。“石”,古代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歲晏”,指年底。
評解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夸張地、如實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凄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gòu)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累,但他們暫時還有希望,至于后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兩個鏡頭所表現(xiàn)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后發(fā)表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喻詩的共同路數(shù)。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xiàn)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
白居易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貧困,歷經(jīng)艱辛。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和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兇手,得罪權(quán)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間任杭州刺史,寶歷初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上,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其詩歌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
上一篇: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抒發(fā)詩人忽聞勝利的驚喜之情
下一篇:白居易《輕肥》暴露宦官窮奢極欲揭示統(tǒng)治階級與人民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