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文修辭手法
[定義]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短語或句子中,前一個短語或句子里隱含著后一個短語或句子中出現的詞語,后一個短語或句子里隱含著前一個短語或句子中出現的詞語,形式上前后交錯成文、相互滲透,意義上前后相互疊加、彼此補充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互言、互辭。
[例釋]按照互文生成的結構單位,可分為兩類:
(1)短語式。在同一句子中,兩個結構相同或相近的短語在形式上相互并列,在意義上相互補充。
例1:牛困人饑日已高。(白居易《賣炭翁》)
例2:新鬼煩怒舊鬼哭。(杜甫《兵車行》)
例1“牛困”和“人饑”構成互文;例2“新鬼煩怒”和“舊鬼哭”構成互文。它們在形式上都屬于主謂短語構成的并列結構,但在意義理解時不能各自為陣,而是要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牛困人饑”指的是:牛和人都又困乏又饑餓。同樣,“新鬼煩怒舊鬼哭”也應理解為“無論是新鬼還是舊鬼,他們都哭嚎和煩怒”。
現代漢語中許多結構對稱的固定短語,從語法角度看,它們是并列短語;從修辭角度看,則是互文式短語。如:前呼后應、說長道短、胡思亂想、移風易俗、左顧右盼、日積月累、銅墻鐵壁、腰酸腿疼、天荒地老、細針密線等等。這些固定短語在理解的時候不能僅從字面上作簡單的解釋,而應從互文的角度看出它深潛的含義。
(2)對句式。在連續出現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句子中,對舉的部分前后兩句各舉一端,在理解時相互滲透和補充。
例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例3僅從字面上翻譯會造成句意的不合情理,必須將前后兩句對舉的部分交互使用才能使其完整,即: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而或喜或悲,也不因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將它們合起來就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或高興或悲傷。
有學者認為還有一類互文,即“省反式互文”。這類互文的特點是對舉的詞語或句子各省去了與它意義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解釋時要前后相互補充。
例4: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例4前一句省略了與“不曾掃”意義相反的句子“今始為君掃”;后一句省略了與“今始開”意義相反的句子“不曾緣客開”,將兩句補充完整就是: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緣客開),今始為君開。
這類互文與“對句式互文”在結構形式上完全相同,并無特殊之處,只是在意義上強調“相反”,因此,無須另歸一類。
互文是一種典型的言簡意豐的修辭方式,由于其形式上的簡潔精練和意義上的悠遠深邃,所以在古代詩文中尤為常見。但這并不意味著現代詩文中就缺乏互文。
例5: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軍的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例6:廣場——如此肅穆/長街——如此沉寂。(李瑛《一月的哀思》)
例5中中國軍人的刺刀并非只對準婦嬰,而對學生網開一面;八國聯軍的槍支并非只瞄準學生,而對婦嬰手下留情,實際上,無論是中國軍人還是八國聯軍他們的武器從來都是對準廣大民眾的,所以此句應理解為“中國軍人和八國聯軍屠戮婦嬰和懲創學生的偉績與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殺了”。例6描寫的是周總理逝世后天安門廣場和十里長街上肅穆和沉寂的氣氛,詩人把“廣場”和“長街”分開來寫為的是通過互文的方式來加強這種氣氛和人民悲痛的心情。
[辨析1]互文與變文。見“變文”條。
[辨析2]互文與變語。見“變語”條。
[辨析3]互文與錯綜。見“錯綜”條。
[辨析4]互文與對舉。對句互文和對舉都是上下句不能單獨表義,必須合在一起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語義。區別是:
(1)互文的上下句各有省略,上句包含有下句的詞語,下句包含有上句的詞語,理解時須將省略的詞語補充完整才能達意;而對舉的上下句沒有省略,彼此并不互相包含,理解時只要把上下句意思相加即可,不需要相互補充。
(2)對句互文的結構表面上與對舉相同,實際上比對舉句復雜,對句互文上下句相互交錯,而對舉的上下句則沒有。
[辨析5]互文與對偶。兩者在結構形式上都有對稱性,區別是:
(1)意義上:互文的前后兩個短語或句子在意義上相互隱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解時必須相互補充;對偶在理解時前后句子不需要相互補充。
(2)形式上:互文不局限于兩個短語或句子,可以是兩個以上的短語或句子;對偶一般是兩個句子之間的對稱。
所以,互文可能是對偶,對偶則不必是互文。
[辨析6]互文與合說。兩者在形式上都有省略,在意義理解上都不能呆板地從表面的句法結構或詞序關系作機械的把握。區別是:
(1)從表述方式上看,互文是把應該合在一起說的話分開來說;合說則是把應當分開說的話并在一起說。
(2)從內涵理解上看,互文是把前后短語或句子的意義相互疊加,相互補足;合說則是在前后句子中尋找對應關系,然后再分開來理解。例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水經注·巫山》)中“亭午夜分”、“曦月”雖然綜合在一處,但理解時必須將兩者分解開來,即“亭午”與“曦”(日光)相對應,“夜分”與“月”相對應,全句分解為“自非亭午不見曦,自非夜分不見月”,這樣才符合作者的原意。故例句是“合說”。
[辨析7]互文與互體。在內容上,兩者上下文的詞或句子都需要相互補充方才完整。區別是:
(1)互文的兩個詞語或句子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需要相互補充;互體的兩個句子只在內容上相互補充,在形式上無須相互補充。
(2)互文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互體則局限于句子之間。
(3)互文的兩個短語或句子一般可以換位,換位不會影響語義,換位后仍然是互文;互體的兩個句子中的詞語不能相互換位,換位后不僅會損害詩意,而且也不再是互體。例如“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中將“東西”和“左右”調換位置,變成“左右植松柏,東西種梧桐”,語義上完全相同,仍然是互文。
[辨析8]互文與互文性/文本間性。都含有話語相互指涉的特征。區別是:
(1)互文是一種修辭方式,屬于修辭學范疇;互文性是一種文本建構方式,屬于文藝學范疇。它是西方后結構主義批評中的標志性術語,由法國符號學家克里絲蒂娃首次提出,意為:每個文本都是對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轉化,都不同程度地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本的痕跡。這樣文本就不再是作者的創造性產物,而是先前各種各樣的文本碎片拼合而成的一個網狀織體,其結果,一是作者的神圣地位被瓦解,“作者死了”;一是文本的單一性被打破,呈現出多維的開放性。正如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所說:“不存在文本,只有文本間的關系。”
(2)互文的對象限于短語和句子,范圍狹窄;互文性的對象則擴展到整個文本,范圍寬廣。
(3)互文的短語或句子在形式上具有對稱性,結構相同或相近;具有互文性的文本之間則沒有這樣的限制,此文本可以是彼文本的改寫、吸收、擴展、縮略甚至顛覆,文本與文本之間存在著或顯或隱、或遠或近、或多或少的關系。
(4)互文的短語或句子要前后相繼出現,都以顯性的狀態出現,在意義理解時,前后相互呼應、補足;而具有互文性的文本不需要都出現,只要某一文本以顯性的姿態出現,其他的文本都可以處于隱伏狀態,稱為“前文本”或“潛文本”。這些潛在的文本雖不出現,但在意義理解時,卻在暗中影響著人們對當下文本的解讀。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引導或激活,也有消極的牽制或束縛,無論是激活還是牽制,都使當前文本的意義變得無限豐富和多樣,因此,這樣的文本也就不再是封閉式的,而是開放式的。
上一篇:什么是仿擬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反復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