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開篇第一首詩就是張九齡的《感遇》。所謂“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這也是寫作者必需具備的心態,遇人遇事,有感而發,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言志”是也。如果沒有“感于心”的事或人,寫出來的東西就會空洞無物,難成經典,所以,這第一首詩就告訴了我們作詩的基本原則 ----有感而寓于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詩讀來有味,這五言八句的一首詩,幾乎每句都有來歷。“葳蕤”形容草木果實下垂的樣子。引自王粲詩:昊天降豐澤,百卉挺葳蕤。“欣欣”也是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生機盎然的樣子,引自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此“生意”非買賣也,乃是形容草木生長的意境。其詞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晉代桓玄兵敗后,殷仲文又官復大司馬咨議,雖然如此,卻沒有往日的威風了。大司馬廳前有一棵老槐樹,樹葉廣袤,殷在月朔之夜與眾人在廳前,看著老槐,徘徊良久,嘆息道:槐樹婆娑,無復生意。看來用這個詞,還要先知道這個故事才行,作詩真不容易。“佳節”一詞來源于曹植表:一陽佳節。“林棲”則來自曹毗對:儒不追林棲之跡,不希抱鱗之龍。“本心”來自《魏志?管寧傳》:豈自遭之而違本心哉。了解了注釋,再回過頭來讀這首詩,味道又不一樣了,感覺每句詩中,都有我們值得玩味的東西,都有我們思考的空間。再結合作者寫詩時的心態,就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這首詩了。
張九齡是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唐玄宗是太平天子,張九齡是最后一位太平宰相,雖曾遭貶,但一生仕途順遂,被后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感遇》共十二首,均為張九齡遭讒貶謫后所作,此為第一首詩。全詩一開始就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的繁盛之貌,描繪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的特質。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清新自然抒寫出蘭桂的美好。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聞到花香心情愉悅。末句詠懷,草木流香本為天性,何求美人攀折。也是隱喻做人應該如蘭桂一樣清雅高潔,不求顯達而香流人間。蘅塘退士選此為全書之首,也是找到了與張九齡共鳴之處。輯錄《唐詩三百首》,目地是為了校正《千家詩》的不足,達成自己的心愿。而成書后是否能如《千家詩》那樣廣為傳誦,則不必考慮,正所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歷來認為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可是查閱歷史,發現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名相、文學家、詩人。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這樣一位人物怎么會“憂讒懼禍”?山中隱者聞到花香心情愉悅之句,讓人一下子從俗世中超脫出來,也只有向道之人才會在賞蘭詠桂之時,想到林棲者的逍遙自在,返樸歸真。人也應該如草木一樣返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為外界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本來面目。
經過上述的分析,再讀此詩,是否會有不一樣的味道呢?
上一篇:讀張九齡《感遇?二》有感
下一篇:魏征《述懷》言志抒情唐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