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題解】
元和十二年四月十九日,詩人在江州司馬任內(nèi),約其同僚好友游覽廬山大林寺,即景寫了這首詩。
【解讀】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四月,人世間的芳花都已凋落,盛春芳菲的濃郁香氣消逝了,晚春已失卻了她那明媚秀麗的美。然而在巍巍廬山的深處,似與世隔絕的大林寺內(nèi)外,漫山遍嶺的桃花才剛剛開放,大紅的,粉紅的,宛如漫山紅云,滿嶺彩霞。〕
“芳菲”,指芳香的花草,與花草的芳香。“芳菲盡”,是說艷麗秀美的花草,和她那沁人肺腑的香味都消失了。“盡”,承接“四月”,道出了暮春花草衰敗的景象;“盡”,夸張地寫出了晚春殘景的黯淡色彩。“芳菲盡”和題中的“桃花”形成反襯,形成對照,突出了主題。“人間”與“大林寺”相對,襯托出這兩個不同的境界。“人間”、“芳菲盡”,曲折隱約地表達了詩人對朝廷腐敗政治的不滿。詩的開端從反面觸題,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題中的“桃花”和句中的“盡”字,妙在形成對立,使人急切地欲讀下文。
次句中的“山寺”與首句中的“人間”相對,表明了“山寺”和“人間”兩個天下,兩重天。“芳菲”、“桃花”都言“春”,但“人間”的已“盡”,“山寺”的“盛開”,從正面明確地點了題。“盛開”,言葉疏花繁如火如荼的桃花,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林寺桃花似云如霞的美麗壯觀景象。“始”,才,剛。因為山高,氣候偏冷,春天才剛到大林寺來,花開的盛況才剛剛開始。這里的“始”字,并非姍姍來遲之意,而是和“人間”的“芳菲盡”相比較相映襯,使“山寺桃花”更為增色,使“開”的盛況更為壯美,使形象更為鮮明突出。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人們一直埋怨,春天去了,人世間已沒有了春的芳菲的蹤影,到什么地方找到她呢?但有誰想到,春天竟是悄悄地轉(zhuǎn)走了,她不聲不響地轉(zhuǎn)到廬山大林寺中來了。〕
“春”,是指芳香迷人的花草,是指郁郁醉人的花草的芳香。“歸”,她走了,已經(jīng)遠遠地離我們而去了。“春”,暗含第二句中的“桃花”。“恨”,表達了詩人對“春”的“歸”去無法挽留,無限惋惜,無限惆悵。“長”字表示“恨”得悠長,綿綿,系于情懷。“覓”,即尋找。“無覓處”,“人間”“芳菲”已“盡”,無處尋找,這就使得詩人由惋惜、惆悵,變?yōu)樵购蘖恕τ凇按骸钡臒o處可找,無處能尋,詩人已是無可奈何的了。因而怨恨就更甚,更強烈。“歸”與“盡”意同,但意境和韻味各異。“歸”是動態(tài)的形象描繪,是將抽象的做具體的來寫。“長恨”是由于“春”的“歸”和“盡”而引發(fā)。更因“無覓處”而強化,這從更深一層寫出了詩人對“春”的愛憐,對“春”的追求。
“不知”,是說“人間”之外的“大林寺桃花”這片天地,是沒有人能想到的,因為“人間四月”的“芳菲”都已消逝了,“春”已“歸”去,遠走了,任人尋找而不得見。“轉(zhuǎn)入”,急轉(zhuǎn)直下,即從別地方來到,原來“春”到這兒來了。“轉(zhuǎn)”字意境極佳,通過“轉(zhuǎn)入”和“歸”的動態(tài)描寫,把“春”擬人化了,使人覺得“春”的形象在四月飄飄然離開人間,到大林寺來了。“入”和“歸”相照應(yīng),一“歸”一“入”,“人間”的“芳菲”誠然是“盡”了。“此中來”,使詩人“芳菲盡”的怨恨心情蕩然無存,心胸豁然開朗,猛然發(fā)現(xiàn)了“人間”以外的春花盛開的新境界,新天地,其驚喜神態(tài)可以想見。“此中來”對“始盛開”,“來”即“開”,這又與“盡”、“歸”形成反襯,進一步將詩人在大林寺找到了“春”,飽賞了“人間”以外春景的欣慰感,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此中來”極為委婉,“轉(zhuǎn)入”又那樣曲隱,把詩人尋春探春,乃至發(fā)現(xiàn)春的驚喜慨嘆,表達得異常微妙動人。
【綜述】
此詩寫詩人一行晚春游覽大林寺,還能看到桃花盛開的無比喜悅心情,表現(xiàn)了對美好春天的熱愛與追求。
作者用桃花替代春天,使抽象的春天變得具體形象,可以看得見,嗅得到。第一句“芳菲盡”,寫春歸,寓有傷春的惋惜之情;第二句“始盛開”,寫春仍在,另辟新境,寫新意;第三、四句寫詩人在大林寺尋到了春天的喜悅。全詩有寫景,有抒情,景中含情,情寓景中,增強了詩的藝術(shù)效果。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