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
游園不值,詩篇名。宋葉紹翁作。見《靖逸小集》。詩的前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扣題,寫欲游園而未遇主人。首句寫其尋春探幽之行,如姜夔《清波引》所詠:“屐齒印蒼蘚,漸為尋花來去。”“小扣”狀其惜春,唯恐驚動主人與園中的春景。“久不開”似將敗興而歸,然三四句卻轉出一個全新的境界:“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一聯藉比擬手法將春色具象化,展現出春天的活躍生機;前后句巧妙呼應,前句蓄勢,后句噴薄而出,寫活了春天沖決牢籠的氣勢。同時它也顯示出詩人主觀意境的升華,雖然游園不值,但他卻從紅杏出墻的盎然生意中領略到大好春光,獲得了審美的快感與哲理的啟迪。后人所欣賞的也正是包含其中的那種積極樂觀、蓬勃向上的“理趣”。
葉紹翁屬江湖詩派,擅長寫七言絕句,這首《游園不值》更是萬口傳誦。
這首詩的好處之一是寫春景而抓住了特點,突出了重點。
詩人不是寫一般的春景,而是寫早春之景。早春之景,最有特征性的一是柳色,二是杏花。陸游的《馬上作》說:“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用“楊柳”的金黃、嫩綠襯托“紅杏”的艷麗,可謂善于突出重點;葉紹翁的詩,特別是第四句,也許是從此脫胎的。但題目各異,寫法也不同。陸游以《馬上作》為題,故由大景到小景,先點“平橋”、“小陌”、“翠靄”、“楊柳”等等,然后突出“一枝紅杏”。葉紹翁則以《游園不值》為題,故用小景寫大景,先概括大地“春色”于一“園”,強調“春色”不但滿園,而且“滿”到“關不住”的程度,其具體表現是:“一枝紅杏出墻來。”陸詩和葉詩都用一個“出”字把“紅杏”擬人化,但前者沒有寫明非“出”不可的理由;后者卻先用“關不住”一“呼”,再用“出墻來”一“應”,把“一枝紅杏”寫得更活。
這首詩的好處之二是“以少總多”,含蓄蘊藉。例如“屐齒印蒼苔”,就包含許多東西。僅就寫景而言,“蒼苔”生于陰雨,“屐”多用于踏泥,“蒼苔”而“屐齒”可“印”,更非久晴景象。陳與義《懷天經智老因訪之》說:“客子光陰詩卷里,杏花消息雨聲中。”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則說:“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葉紹翁看來也是從“春雨”聲中聽到了杏花消息,但他避熟就生,不明寫“春雨”,卻用“屐齒印蒼苔”加以暗示。“春色”既已“滿園”,而且“滿”得“關”也“關不住”,那么進園去逐一觀賞,該多好!然而就是進不去,只能在墻外看看那“出墻來”的“紅杏”,而且僅僅是“一枝”,豈非莫大的遺憾!可是這“一枝紅杏”,正是“滿園春色”的集中表現,眼看出墻“紅杏”,心想墻內百花;眼看出墻“一枝”,心想墻內萬樹,不正是一種余味無窮的美的享受嗎?
這首詩的好處之三是景中有情,詩中有人,而且是優美的情、高潔的人。
題為《游園不值》,“不值”者,不遇也。作者想進園一游,卻見不上園主人。那么主人是怎樣的人呢?門雖設而常關,“叩”之又“久不開”,其人懶于社交,無心利祿,已不言可知。門雖常關,而滿園春色卻溢于墻外,其人怡情自然,風神俊朗,更動人遐想。
這首詩的好處之四是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夠引起許多聯想,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一旦“滿園”,那“一枝紅杏”就要“出墻來”向人們宣告春天的來臨。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難道是墻能圍得住、門能關得住的嗎?
上一篇:葉紹翁《夜書所見》古詩鑒賞
下一篇:宋 庠《重展西湖二首(其一)》宋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