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敬謙修辭手法
[定義]根據對象的不同(如長輩、晚輩、朋輩、上級、下級等)選用帶尊敬或謙虛色彩的詞語表達思想情感的一種修辭方式。漢族在人際關系上崇尚揚人抑己的言語行為,因此使用敬謙十分普遍,影響至今。一般來說使用敬謙要受到交際對象和交際環境的制約,不能隨心所欲亂用。
[例釋]敬謙根據表達思想感情的不同,分為兩類:
(1)敬辭(敬詞)。在長輩、上級、朋輩等面前使用一些對人表示尊敬和禮貌、客套詞語的敬謙。
中國是個文明古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漢語敬辭之豐富,使用之廣泛,是世界少見的,而且大多有特定的詞語和固定的用法。一些名詞如“閣下、夫子、大人、足下、尊駕、先生、君子、翁、公、老”均表示敬意;在稱謂前加“令、尊、大、雅、高、賢、貴、惠、佳、寶”等修飾語表示尊敬;在動詞前加上“謹、敬、請、幸”表示禮貌,等等。
例1:紫瓊含笑道:“尊駕此話固非強詞奪理,但你可知宋素是何等樣人?”(李汝珍《鏡花緣》)
例1漢族人如果對人直呼其名,常被視為不恭的行為,古時更講究,必須以對方的字號,或根據對方的性別、輩分、官銜、爵位、封號乃至對方的物件為代稱,以表示敬意。例1的“尊駕”就是以“尊”字系在對方的車乘前,作為稱謂,以表尊敬的。
例2:八二年十一月下旬,我有幸參加在蘇州舉行的“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討論會”,收獲很大,因成七絕四首:其一、其二獻葉圣老。……
當今夫子出姑蘇,筆舌耕耘七秩余。沾溉后生何止限?子孫長讀葉公書。
一代宗師葉圣翁,教壇領袖樹高風。“導兒”妙喻開茅塞,勝我螢窗十年功。(《語文戰線》1983年第1期)
例2中的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文教育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敬稱很多,有在姓氏后系上“老”、“公”的“葉老”、“葉公”;有在姓和名之后系上“老”、“翁”的“葉圣老”、“葉圣翁”;有在名之后系上“老”的“圣老”。本例用了“葉圣老、葉公、葉圣翁”。這充分表現了人們對葉圣陶先生的崇敬、愛戴之情,也體現出當今敬辭依然豐富多彩。
(2)謙語(謙詞):在長輩、上級、朋輩等面前或在一定場合使用一些對己表示謙虛、自卑詞語的敬謙。
漢語謙語也很豐富,使用也很廣泛,也有一些特定的詞語和固定的用法。如附上“鄙、拙、敝、愚、賤、小、鈍、竊、薄、微”等都表示出謙虛、自卑之情。
例3:那人到門首下馬,向王冕施禮道:“動問一聲,那里是王冕的家?”王冕道:“小人王冕,這里便是寒舍。”(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
例4:老人頓時悲戚起來:“小女原是地質勘察隊員,工作之余,酷愛奇石,可恨天不假年,不幸患上了血癌……”(曉帆《石癡》,《2002年中國微型小說精選》)
例3王冕自謙“小人”是與明清時代作為敬辭的“大人”相對的說法;“寒舍”表面有清貧住宅的含義,實質還是自謙,表示王冕對來訪者謙遜有度的修養。例4老人對旁人稱呼自己的女兒為“小女”,用的是謙語。
敬辭和謙語經常在社交場合、人際對話里互動交替使用,運用恰當的話,有凈化交際環境、提高交際功能的作用。
例5:玄德下拜曰:“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賜,不得一見,己書賤名于文幾,未審得入覽否?”孔明曰:“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羅貫中《三國演義》)
例5是有名的“三顧茅廬”故事的最后“一顧”。劉備求賢若渴,敬稱諸葛亮為“先生”,而自謙為“漢室末胄,涿郡愚夫”,說先生是“大名”,自己是“賤名”;諸葛亮則敬稱劉備為“將軍”而自謙為“南陽野人”;劉備將來訪說成“晉賜”,諸葛亮將劉備的到來說成“枉臨,不勝愧赧”。兩人初次見面,你用敬辭,我用謙語,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兩人的禮儀教養盡顯其中,使會見氣氛融洽,達到極佳的效果
[辨析1]敬謙與敬詞、謙詞。由于表示敬謙的詞語大多有特定的詞語,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已經定型,直至今天在書面語里有的還在使用,如“大作、寶號、惠顧、高見、令郎、千金、久仰、芳名、雅正、遵囑、海涵、拜讀、閣下、大駕”;“拙作、拙見、不才、在下、后學、犬子、小女、寒舍、少禮、錯愛、哂納”。目前對這樣的現象無非有兩種認識:一是認為應當屬于詞匯現象;一是認為敬謙有明顯的修辭作用,且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派,應該立格。
[辨析2]敬謙與曲指。見“曲指”條。
[辨析3]敬謙與特稱。見“特稱”條。
上一篇:什么是共用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閃避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