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張公百尺樓,眼高四海氣橫秋。
只愁笑語驚閶闔,不管欄干犯斗牛。
遠水拍天迷釣艇,西風萬里入貂裘。
面前不著淮山礙,望到中原天盡頭。
---劉仙倫
這首詩錄自毛晉《南宋六十家集》本《招山小集》,和岳珂《桯史》所載有數字不同。《宋百家詩存》所錄與《招山小集》同。
劉仙倫是一位布衣詩人,和劉過同鄉、同時,劉過的《龍洲集》里有《贈劉叔擬(仙倫字)招山》的詩。他們二人不僅詩風相近,政治思想亦相近。他的《招山小集》里有《送陳惟定,惟定有伏闕上書之意,因以箴之》詩二首,第一首中有“江湖是處堪垂釣,虎豹當關莫上書”之句,可以看出他對南宋的政局是很不滿的。岳珂《桯史》里還采錄了他贈給岳周伯(岳珂兄)的兩首詩,第一首是:“昔年槌鼓事邊庭,公相身為國重輕。四海幾人思武穆(岳飛謚號),百年今日見儀刑。筆頭風月三千字,齒頰冰霜十萬兵。天亦知人有遺恨,定應分付與中興。”他熱烈地頌揚岳飛的勛業,而把中興的希望寄托在岳飛的孫子岳周伯的身上。他這首《題張仲隆快目樓壁》詩也不是一般的流連光景之作,而含有愛國的情意,外豪放而內實深沉。
張仲隆把他建的樓名為“快目”,可以想見,樓很高,登臨其上,可以賞心快目,故以名樓。詩的起首兩句“天上張公百尺樓,眼高四海氣橫秋。”以飽挾風雨之筆寫出了樓的巍峨形勢,可以睥睨四海,使人壯氣橫溢。為下邊的具體抒寫作了鋪墊。這兩句豪壯語看似自然渾成,一揮而就,實際上得來是很艱辛的。“天上張公”出自杜甫《贈翰林張四學士》“天上張公子,人間客使星”詩句。古代相傳,玉皇大帝也姓張,如南朝詩人徐陵詩說:“由來張姓本連天”(《雜曲》)。這四字不僅切張仲隆之姓,也切天帝之姓,可以說是妙語雙關。“百尺樓”出自《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轉引劉備對許氾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下句里的“橫秋”也是有來歷的,最早見于孔稚珪《北山移文》“霜氣橫秋”,杜甫《送韋評事赴同州判官》詩:“老氣橫九州”,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惠貺秋字之句》詩:“老來忠義氣橫秋”。黃庭堅是劉仙倫的鄉賢,他的詩句很可能是直接從黃句化出。他把幾個典故、幾句前人的詩融合成體氣渾厚、寓意深刻的兩句詩,而毫無饾饤之痕,這種錘煉之功是很驚人的,高出于一般江西派詩人之上。頷聯“只愁笑語驚閶闔,不管欄干犯斗牛。”上句里的閶闔,指天門。出自《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下句里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按照古代分野,吳地屬于斗、牛之墟,即今浙江、江蘇、安徽、江西諸省地。這兩句詩承起聯,突出寫樓的高峻,人們在上邊游目騁懷,談笑風生,只恐驚動了天宮,卻不管樓的欄干的直沖霄漢。上句虛寫,下句實寫。“愁”字活寫出人們對樓的高峻感到驚奇的歡樂心理。這種興致淋漓的描寫目的是為末兩句蓄勢。
頸聯“遠水拍天迷釣艇,西風萬里入貂裘。”再從視覺上、感覺上寫樓的高峻。遠遠望去,天水相連,一葉釣艇,隱現其間;萬里長風,透過貂裘,浸人肌骨,高處不勝寒。再作夸張描寫,為末兩句蓄勢。尾聯兩句陡轉:“面前不著淮山礙,望到中原天盡頭。”這是全詩的警句,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這么高的樓怎么會有淮山礙眼呢?原來當時宋、金以淮河為界,所謂淮山,顯然是指淮南的山,而淮南的高山并不多,即使有些比較高的山,怎么也高不過詩里所寫的“眼高四海”、欄干直沖斗牛的快目樓。淮山之所以會成為樓上遠望的障礙,并不是淮山造成的,而是人為的政治因素造成的。隆興二年(1164)宋孝宗主持的對金的和議,把淮河以北的廣闊土地拱手奉于金人,從此中原被隔絕,難跨淮河一步,視之雖近而邈若山河。詩情波瀾,奔騰而下,到這里就像巨流到了懸崖一樣,一跌千丈,使登樓的人們頓時清醒過來: 樓再高也望不到中原啊!也就是說,當人們登樓快目之際,不要忘記中原。詩人的盼望恢復之情和對快目樓主人的箴諷之義,從這兩句里婉轉地表現出來,戛然而止,使人欷歔感嘆,回味不盡,也使全詩放出光彩。如果沒有這兩句結語,這首詩可以說毫無意義。是真《騷》、《雅》之遺音,置之宋代第一流詩作中而無愧。
上一篇:陳 造《田家謠》古詩鑒賞
下一篇:趙汝鐩《途中》古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