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如夢令·元旦》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一九三〇年一月)
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
【題解】
“如夢令”,為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創作詞牌。本名“憶仙姿”,因詞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而改名。又名“宴桃源”、“無夢令”、“如意令”。單調,33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1929年12月28日,中共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上杭古田舉行,史稱古田會議??。此次會議選舉毛澤東、朱德、陳毅等11人為紅四軍前委成員,毛澤東重任前委書記。
會議期間,國民黨當局調集閩、粵、贛三省兵力14個團對閩西根據地發起第二次“圍剿”。其主力仍為贛軍金漢鼎部12師。為了保衛閩西根據地,毛澤東與朱德分率紅四軍各縱隊殺回江西,以吸引金部回師。1930年1月上旬,毛澤東率紅四軍第二縱隊經連城、清流、歸化、寧化向西越武夷山,進入江西。18日,二縱與朱德所率主力一、三、四縱會師廣昌。紅軍轉移,敵人失去目標,江西之敵怕后路被斷而回兵,福建之敵聞福州政變而東逃,廣東之敵因勢單而不進,“三省會剿”遂以破產告終。本篇,即寫于轉移路上。主動在我,故氣韻豪健。
【注釋】
[元旦]指農歷正月初一。時在公歷1930年1月30日。宋吳自牧《夢粱錄》:“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寧化、清流、歸化]皆為福建西部縣份。其中歸化后改為明溪縣,今屬三明市。
[武夷山]福建名山,為贛江與閩江分水嶺。相傳古神人武夷君居此而得名。
【品評】
詞一開篇,連用三個地名,點出紅軍行軍路線。不用動詞,純用名詞,地名閃現間,數百里轉移好像頃即已完成。第二句,仍不用動詞,“路隘”——路徑窄險,“林深”——林木茂密,“苔滑”——苔蘚滑溜,帶有補充色彩地交代了紅軍隱蔽行軍的情狀。這兩句僅12字,已將千軍萬馬的動勢展現無余,為惜墨如金寫法。當然,三個地名,并非行軍程序,為了押韻,詩人只好顛倒一個方向。
如此艱難行軍,到底奔向何方呢?詩人在此特設一問“今日向何方”,可以是自問,也可以是戰士詢問;此問,表示關切,表示要打明白仗。“直指”答得明白而爽快。“武夷山”,是福建與江西的界山,打過武夷山,即是江西。紅軍戰士,大多都在江西戰斗過,故回江西,皆有歸家之喜。“山下,山下”二疊韻,緊承上句,是一種橫向鋪展的氣韻;山綿延,人萬千,“風展紅旗如畫”,寫出了紅軍軍容、軍威壯美。
本篇節奏明快,有進行曲風格,有陽光下的暖意,這與毛澤東的心情相合。“紅旗”意象,是毛澤東詩詞最喜勾勒的。比之“旌旗在望”,比之“紅旗躍過汀江”,這兒的“風展紅旗如畫”最有祥和的、美學的情致。
上一篇:毛澤東《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毛澤東《采桑子·重陽》詩詞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