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頓
[定義] 在句首的某些詞語(一般是主語)后面或中間作一停頓(書面上一般用逗號或破折號表示),以凸顯或強調句首詞語的一種修辭方式。參見鄭再懇《提頓式》(《修辭學習》1984年第3期)。
[例釋] 根據表現形式,可以把提頓分為兩種:
(1)以逗號為標記的提頓。
例1: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迢,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陳草庵《山坡羊·晨雞初叫》)
例2: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例3:汗水,順著他的臉、脖子和光著的脊背往下流淌,被棉褲腰給截住;浸濕了的腰上,沾了一圈兒石粉末子。(浩然《蒼生》)
例1“山”、“人”后的逗號分別把它們與后面的謂語隔開,以強調“山”和“人”的視覺效果;例2中“慘象”和“流言”后的逗號如果去掉,就難以表達作者的憤激之情;例3中“汗水”后的逗號把“汗水”和后面的陳述隔開,以凸顯“汗水”。
(2)以破折號為標記的提頓。
例4:他——不是也不斷地塞給你錢花么?(曹禺《雷雨》)
例5:“二子——吻,吻了吧?吻是啥滋味?……叫你那洋媳婦給咱那憨婆姨傳傳經,讓孩兒他娘也吻、吻咱一口,開開洋葷哪……”(權文學《在九曲十八彎的山凹里》)
例4的破折號從語音上強調了主語“他”。例5的破折號使“二子”同時具有稱呼語和主語的作用。
在形式特征上,提頓是在不該停頓的主謂之間,用逗號或破折號隔開,這就突出了主語和謂語的語義關系,深刻表現了話語的主題意義;從語用功能看,運用提頓可以使話語具有影像或者音像的慢鏡頭或特寫作用,而引起接受者的注意,給接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跳脫」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