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杜牧的“折戟沉沙”詩句與林彪摔死暗合
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語言明麗爽朗,內涵深邃含蓄,擅長七律、七絕,而以后者為世人所激賞??。杜牧的詩,有與常人不同的風格,讀后令人回味無盡??。毛澤東讀過杜牧不少詩,故居藏書的《注釋唐詩三百首》、《唐詩別裁集》等都有不同版本多部,翻開這些詩集,可以看到毛澤東多次讀杜牧詩的圈記。毛澤東還在練習書法時,背誦默寫過杜牧的《過華清宮》、《清明》、 《寄揚州韓綽判官》、 《泊秦淮》、 《贈別》、 《遣懷》、《邊上聞笳》等詩。
杜牧出身于高門世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同時也是一位史學家,歷時三十年撰《通典》二百卷,被譽為“位極將相,手不釋卷”。杜牧受祖父的影響很深,從小“好讀史,工詩為文,嘗自負經緯才略”。26歲進士及第,接著又通過殿試制策登科,他很得意自己的一年兩捷,曾賦詩“兩枝仙桂一時芳”,表達自己的才華出眾,名噪一時。杜牧人仕后,授官宏文館校書郎,后人江西、宣歙及淮南節度使為幕僚,此后又任黃、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不滿晚唐日趨衰退的局勢,懷有興國濟民的雄心壯志,致力于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并先后向皇帝及當政者遞交過《罪言》、《論戰》、《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原十六衛》等,論述自己有關治亂守戰的道理,切中要害。他好談兵,為《孫武十三篇》作注。
杜牧對詩創作的指導思想比較進步。他主張詩的內容主要應針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抒發自己的感受,反對無病呻吟。他的詩涉及古今社會的多個層面,而毛澤東對他以這種思想寫下的一些詠史吊古詩情有獨鐘,常常能產生共鳴,對杜牧的歷史觀也流露出贊賞。
毛澤東讀杜牧《赤壁》這首詩,在天頭上畫了一個大圈,在詩的題目前連畫三個小圈,全詩為: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詩是詠嘆赤壁之戰這段歷史的。赤壁,在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長江南岸。東漢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五十余萬,號稱八十萬,進攻孫權。孫權和劉備聯合,出兵三萬。孫權的統軍將領周瑜,利用曹軍有疫疾,又不習水性,用火攻燒曹軍船只,大破曹軍,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引起后世無數騷人墨客的吟誦嘆賞,都是肯定周瑜的軍事才能的。杜牧的這首詩是他任黃州刺史時所作,詩人以他的政治、軍事眼光,文學手筆寫下的詠史詩,別具一格地闡發卓爾不群的另一種見解。他認為,曹操的軍事才能和軍事實力都強過周瑜,周瑜的取勝只是得力于“東風”這個偶然的條件而已。他不直抒己見而采用假設;他不正面說吳之失敗,而說“二喬”被俘。 “二喬”,即孫策之妻大喬和周瑜之妻小喬;銅雀臺系曹操晚年享樂之處,其姬妾皆在臺中,以樓頂有大銅雀而得名。全詩構思新穎別致,獨具一格,只用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尖銳、鮮明、形象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充分展現了詩人獨到的史識和深厚的藝術功底。毛澤東很欣賞這首詩。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為籌備接待基辛格訪華,毛澤東接見過熊向暉,當談話涉及林彪時,他吟誦了杜牧的這首詩,并說:林彪的“三叉戟飛機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
毛澤東圈畫批注杜牧的另一首詠史詩是《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是杜牧由宣州赴京,路過烏江亭有所感而作。烏江亭在和州烏江鎮東南鳳凰山上。秦末,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大戰于垓下,項羽兵敗,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建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項羽因失敗后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刎頸自殺。歷來人們都對項羽的英雄氣概倍加贊賞和頌揚,而杜牧詩卻又是不同凡響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好男兒、大丈夫在失敗面前應能屈能伸,百折不撓。江東的人才很多,退到江東,養精蓄銳,爭取東山再起去奪取勝利,并非不可能的。杜牧批評項羽的行為不可取這種反調,發前人之未發,給人以啟迪。《赤壁》、 憫烏江亭》這兩首詩在《歷代詩話》中有過評論。詩話中有題為《二喬》的一則,其中引用《許彥周詩—話》對《赤壁》詩的理解。許彥周認為,杜牧“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臺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涂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許彥周指責杜牧此詩立意不當,遭到后人的批評和嘲笑。《歷代詩話》引用了另一種見解說:杜牧的詩,常“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 “東風、春深數字,較為含蓄深窈矣”。并舉《題烏江亭》為證說: “項氏以八千渡江無一還者,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毛澤東在“翻案法”等處畫了著重線,對有關項羽的論斷批注 “此說亦迂”四個字,不同意這種觀點。毛澤東自己的觀點早在1939年4月延安抗大的一次報告中就說得很清楚,他說: “楚霸王項羽在中國是一個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這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但項羽尚有一個缺點,從前有一個人在他自殺的地方作了一首詩,問他你為什么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去再召八千兵來打天下。我們不學汪精衛、張國燾,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干到底??。”這里所說從前有人作的詩,指的就是杜牧這首《題烏江亭》。毛澤東是贊同杜牧這首詩的觀點的。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極知名,他又熟悉兵法,是當時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杰出詩人。他和李商隱是晚唐文壇的雙璧,人稱“小李杜”,有緵川集》傳世。
上一篇:毛澤東評古典詩詞“偏于豪放,不廢婉約”讀柳詞
下一篇:毛澤東晚年,仍鐘愛《隨園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