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提起毛澤東詩詞,不能不說他的《沁園春·雪》;而提起毛澤東的托物寓意詩,更不能不說《沁園春·雪》??。
毛澤東很喜歡雪,他對雪有著特殊的感情??。是因為雪的純凈,還是因為雪的浪漫?是因為雪的嚴正,還是因為雪的高潔 ? 他的詩詞中多次出現了雪的身影??。
《沁園春·雪》這首毛澤東詩詞的精品力作,藝術質量之高,流傳之廣、影響之大,是人們公認的毛澤東最好的詞作。
讓我們把時光拉到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而蔣介石卻一面高唱“和平”,一面準備內戰。
為了國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澤東毅然于 8 月 28 日,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飛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談。
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還和社會各界朋友進行廣泛接觸,并時有書信往來。
時居重慶的柳亞子先生向毛澤東“索詩”,毛澤東就將創作于 9 年前的《沁園春·雪》書贈給他,被發表出來,轟動一時,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成為中國詩壇上的奇觀,也為中國現代革命史、書法史和詩歌史平添了一段佳話。
人們由此而認識了毛澤東,認識了中國共產黨,認識了中國革命。
我們再來咀嚼品味一下這段令人難忘的歷史——
8月30日, 毛澤東在紅巖村 “桂園” 宴請愛國民主人士柳亞子、 沈鈞儒、 王昆侖。
席間,柳亞子敬贈毛澤東七律一首,題為《贈毛潤之老友》,詩云:
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彌天大勇誠能格,遍地勞民戰尚休。
霖雨蒼生新建國,云雷青史舊同舟。
中山卡爾雙源合,一笑昆侖頂上頭。
詩中暢敘 1926 年 5 月,二人在廣州相識、相知,闊別 19 年后在重慶握手重逢的喜悅之情,極力推崇毛澤東為了建設和平民主國家,毅然深入“虎穴”,親赴重慶的“彌天大勇”,并寄希望“霖雨”惠澤“蒼生”,高度贊揚毛澤東融孫中山和馬克思學說于爐,猶如登上了昆侖之巔。深切表達了對毛澤東的傾倒。
10 月 7 日,毛澤東在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的信箋上抄錄了自己 1936 年 2月在陜北所作的《沁園春·雪》,并附一封短信,派人送給柳亞子。信中說:“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似與先生詩格略近,錄呈審正。”
沁園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柳亞子捧讀再三, 被其磅礴的氣勢、 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思想所折服, 直呼 “大作!大作!”并和詞一首,題為《沁園春·次韻和毛潤之初行陜北看大雪之作,不能盡如原意也》。詞曰:
廿載重逢,一闋新詞,意共云飄。……
和詞極力贊賞毛澤東的詠雪詞,“才華信美多嬌”,令“千古詞人共折腰”,宋代大詞人蘇東坡、辛棄疾與之相比,也大為遜色;清代詞人納蘭容若,更是望塵莫及。結句則表達了詩人決心與共產黨密切合作,并肩戰斗,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的堅強信念。
柳亞子發現毛澤東《沁園春·雪》手書沒有上款和下款,也沒有印章,于是請青年篆刻家曹立庵連夜為毛澤東趕制了兩方印章。第二天,他夾著一本冊頁去見毛澤東,毛澤東在冊頁上重新寫了這首詞,包括完整的落款,并蓋上了印章。
10 月 25 日至 28 日,柳亞子和青年畫家尹瘦石合辦的《柳詩尹畫聯展》在重慶黃桷埡口的中蘇文化協會展出。在這次聯展上,人們驚喜地看到了毛澤東題寫的展名,特別是他書寫給柳亞子的《沁園春·雪》手跡和柳亞子的和詞手稿。
聯展結束,柳亞子把毛澤東《沁園春·雪》和自己的和詞抄送給在重慶出版發行的《新華日報》,要求發表。
其時,毛澤東已離開重慶,回到延安。
按照中央規定,要公開發表毛澤東著作,必須經過他本人同意,因此,《新華日報》婉言拒絕發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詞,而只在毛澤東離開重慶一個月后的 11 月 11 日,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
柳亞子的“和詞”一經見報,人們更想讀到毛澤東的原作。
當 時 在 重 慶《 新 民 報晚刊》副刊任編輯的吳祖光四處奔波,幾經周折,從多處得到毛澤東詞的三份傳抄稿,終于湊成了一份較為完整的稿子。他認為這是一首“睥睨六合,氣雄萬古”的詠雪之作,是“可遇難求的最精彩的稿件”。于是在 11月14日該報副刊 《西方夜談》的顯著位置,刊登了這首詠雪詞。
毛澤東這首詞一經發表,立即不脛而走,人人爭相傳誦。一時,山城為之震撼,社會為之傾倒!
11 月 28 日,重慶《大公報》以醒目的版面再度刊出,又一次在民眾中引起巨大反響。
鑒于各報登載的毛詞 《沁園春》 有錯字, 11月29日, 重慶出版的進步刊物 《客觀周刊》第 8 期,又將這兩首詞重新刊發,這是第一個沒有錯字的版本。接著,山城的各大報紙競相轉載,并發表了大量的步韻、唱和之作和評論文章。
一時間,毛澤東詞轟動山城,波及全國。
毛澤東的詠雪詞兩度發表所產生的轟動效應,使得國民黨當局十分緊張。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對《新民報》大加申斥和警告,認為這是為共產黨“張目”。
他們組織一幫御用文人以“唱和” 為名, 以 “反帝王思想” 為幌子,在 《中央日報》 、 《和平日報》 、 《益世報》等報刊上,連篇累牘地攻擊毛澤東的詠雪詞??。據統計,在不長的時間內,國民黨控制的報刊發表的所謂“和詞”近 30 首,文章 10 余篇。
國民黨中央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審查專員易君左,在《和平日報》上拋出《沁園春》和《再譜沁園春》兩首和詞;《大公報》連載主筆王蕓生《我對中國歷史的一種看法》長篇文章,都以咒罵式的“和詞”和評論文章,攻擊毛澤東詞有“帝王思想”。
以郭沫若為首的進步文化人士奮起抗爭, 有力地回擊了易、 王挑戰。 12月11日,郭沫若在《新民報晚刊》副刊《西方夜譚》等報刊上發表了兩首和詞回擊王蕓生的評論文章。
批判國民黨御用文人詆毀毛澤東的不實之詞,嘲諷詆毀毛澤東的那幫文人只不過是“朽木之材”。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黃齊生,也寫了多首和詞,揭露國民黨官場的腐敗,怒斥國民黨,表現出一位愛國老人不畏強權,追求光明的錚錚鐵骨。
為了消除毛澤東詠雪詞的巨大影響,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還煞費苦心地暗中通知各地的國民黨組織,要求會作詩詞的國民黨員每人寫一首或數首《沁園春》,擬從中遴選幾首在意境、氣勢和文筆上能超過毛澤東的,然后以國民黨主要領導人的名義公開發表,欲與毛澤東“試比高”。
這次征詞活動,雖然各地送來不少應征作品,但都是一些平庸之作,無法與毛詞相比。隨后,他們在南京、上海等地又拉來幾個“高手”,仍然差之甚遠,只好悻悻作罷,偃旗息鼓。
這場文化斗爭,是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一場政治較量,一場思想較量,一場向心力的較量。無疑,這場較量以國民黨的失敗而告終。
當時留在重慶的王若飛,曾把重慶報刊攻擊毛澤東詠雪詞和柳亞子和詞的詞、文收集起來,寄回延安。毛澤東看后,在 12 月 29 日致黃齊生的信中說:“若飛寄來報載諸件付上一閱,閱后乞予退還。其中國民黨罵人之作,鴉鳴蟬噪,可以噴飯,并付一觀。”
毛澤東創作《沁園春·雪》的時候,中央紅軍長征剛剛結束。
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定東渡黃河,東征抗日,重新組建紅一方面軍, 定名為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 , 毛澤東任政委, 彭德懷任司令員。
1 月 26 日,毛澤東由瓦窯堡(今子長縣城)出發,經延川、到達延長,2 月 5日抵達清澗,這里距黃河只有 20 多里地,毛澤東親自部署渡河東征計劃。
2 月 6 日午夜,北風呼嘯,大雪漫天。次日清晨,毛澤東審完東征計劃,抬頭瞭望窗外。他驚奇地發現,一夜之間,茫茫大地變成了銀色世界。
雪越下越大,毛澤東的心情也愈加激動。
他快步走到黃河邊,盡情欣賞雪景,同時偵察敵情和渡口情況。只見長城內外,群山連綿,冰封雪蓋。平日奔騰咆哮的黃河,也失去滔滔波浪。
風雪之中,一隊隊東征官兵,躍馬扛槍,從身邊馳過,漸漸遠去。他們要去改寫歷史,他們要重鑄民族之魂!
毛澤東胸中頓時詩潮翻涌,似火如焰,以極其雄偉的氣魄,豪邁瑰麗的語言,吟唱成詞,為世人留下了這首萬古不朽的名篇。
《沁園春·雪》分上下兩片。
上片借景抒情。
起筆便是“千里”、 “萬里”之北國,極言降雪地區之廣;“冰封”、 “雪飄”,極寫嚴冬寒威之烈。這是對北方大雪的特殊景象的總體描寫,語勢錯落有致,視野闊大,豪情激蕩。
北方雄偉的景物,首推萬里長城與黃河。想象之中,詩人首先登上長城看雪景,看到長城內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再看黃河的上游和下游,頓時失去滾滾浪濤。那些被大雪覆蓋著的群山和丘陵, 已成 “銀蛇” 、 “蠟象” ——綿延起伏的群山,似銀蛇在舞動,秦晉高原的丘陵,像白象在奔跑。
一經詩人妙筆點染,靜止的大自然活起來了,那雪天之景、雪景之神,都躍然乎筆墨之中。不僅展現了北中國的自然景觀,也展現了整個中國的人文景觀,讓人產生縱深的歷史感,迸發著詩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激情。
接著,詩人以“須晴日”一語將詞作巧妙轉入一個新的境界。以擬人的手法,設想大自然像一個“紅裝素裹”的美人,極寫晴光白雪互相輝映,“分外妖嬈”的絢麗美景, 把詩人的興會, 表達得淋漓盡致, 寄托了詩人對祖國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
下片論史述懷。
從詠物抒情轉到論史言志。從眼前祖國河山的壯麗,引出自古以來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的眾多英雄人物:秦皇漢武來了,唐宗宋祖來了,一代天驕的成吉思汗也來了。
不過,這些既有雄才大略,又能建功立業的封建統治階級的首領,他們雖然武功赫赫卻文治不足,如今這一切都過去了,他們都已成為歷史,真正的風流人物,真正的英雄,還要看當今社會——
今天的中國共產黨,今天的人民大眾,無疑要超越歷史,超越前人!也只有他們才能擔負歷史的使命,主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
如此歸結,畫龍點睛,氣壯山河。
詩人公木說,這首詞“不但狀物寫景,形肖神圓,逼真如畫;而且述懷言志,理壯情濃, 意氣奮發。 其胸襟之浩闊, 真是掃空萬古;其意境之高遠, 允稱橫絕六合。 ”
整篇詞章,大氣磅礴,震撼心田;激人向上,催人奮進。
這首雄奇瑰麗的詞作,是毛澤東詩詞的突出代表,是詩人長調的壓卷之作。
這是一首雪的頌歌;
這是一幅祖國山河的壯麗畫卷;
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品,是對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禮贊!
關于這首詞,有說不完的話題。
1945 年 8 月,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一同來到重慶郊區,看望孫俍工先生。他是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的書法教師和摯友,是我國有影響的教育家、文學家、語言學家和翻譯家??。
毛澤東笑吟吟地從包里取出一個紙卷,遞給他說: “這是俚詞一首,送與先生。信筆涂鴉,還望先生看看,這字有無長進?二十年來,先生教給我的書法要領,一直不敢忘記呢。”
孫俍工雙手接過紙卷,展示開來,略一端詳,忘情地說道:“太好了,仿古而不拘于古,盡得古人神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 ! 非基礎厚實者莫能如此。況您由行而草,竟能卓然自成一格,真不簡單 ! 主席,你自由了!”說著瞇起雙眼,看得如癡如醉。
這首詞,就是《沁園春·雪》。
1946 年 10 月 20 日,在晉冀魯豫邊區出版的《人民日報》第三版的顯著位置,刊發了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用白話翻譯毛澤東詞作《沁園春·雪》的文章。該文是毛澤東詩詞的第一篇白話譯文。與該文一起發表的還有范文瀾鼓勵音樂工作者為詠雪詞配制的曲譜。這一曲譜是毛澤東詩詞的早期曲譜之一。
1959 年的一天,毛澤東在案邊忽然問他的英文秘書林克:“你喜歡我的哪一首詩詞?”林克想了一想,說:“我最愛讀的要數《沁園春·雪》。”
毛澤東聽罷,立刻揮毫,將《沁園春·雪》一氣抄下,送給了林克。林克自然十分歡喜,但最終還是被愛字如命的田家英索走。
1959 年 7 月,著名畫家傅抱石、關山月接到調令,趕赴北京,以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嬌”的詞意為主旨,為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國畫,向國慶 10 周年獻禮。
傅抱石和關山月在開始構圖時,雖然一致認為應該著重描寫“江山如此多嬌”,然而只是在這首詞的本身的寫景部分兜圈子,企圖著重表現“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意境,他們的草圖一稿、二稿、三稿都未能獲得通過,兩位畫家陷入了苦思。他們認為“題材實在太大,不大好把握”。
陳老總說: “繪畫也跟作詩一樣, 首先要立意。 ” “在畫面上必須突出一個 ‘嬌’字,既要概括祖國山河的東西南北,又要體現四季變化的春夏秋冬;不僅要表現‘長城內外’與‘大河上下’,而且要描繪出‘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既要有江南,又要有雪山。只有在這么‘多’的氣勢中,才能體現出‘嬌’來。 ”
第四稿草圖終于通過了!兩位畫家密切配合,幾易其稿,精心創作,最終用 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寬 9 米、高 5 米半的鴻篇巨制:畫面中,巍峨的群峰,綴以蒼勁的青松,天空中一輪紅日照耀著長城、黃河,沐浴著江南的沃土、喜馬拉雅山的積雪,充分表現了新中國的穩定與安寧、生機和希望,展示出國家和民族的宏大氣概。
9 月 27 日,周恩來總理陪同毛澤東來到故宮的創作大廳。聽過兩位畫家的創作意圖,毛澤東連聲稱贊:“好!好!”并贊揚兩位畫家“獨具匠心”。
周總理提議:由毛主席為畫作親筆題字。 毛澤東欣然命筆, 為這幅詩意畫連寫了三幅 “江山如此多嬌” ,遴選了其中一幅,由畫家張正宇精心摹放到畫面上。
9 月 29 日,《江山如此多嬌》正式懸掛于人民大會堂迎賓大廳。
在毛澤東的詠物詩詞中,還有一首詞與《沁園春·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雖然不長,卻一樣風格豪放,意境深邃。
那是 1954 年夏天,毛澤東來到北戴河,一邊工作一邊療養。
休息時,他經常在北戴河沙灘漫步,嘴里總是念念有詞地背誦著曹操的《觀滄海》。他還找來地圖查證,說“曹操是來過這里的”,“曹操建安十二年五月出兵征烏桓,九月班師經過碣石山之時寫出了《觀滄海》”。
詩人在談《浪淘沙·北戴河》一詞寫作時說:李煜寫的《浪淘沙》都是婉約的,沒有豪放的。他還說,南唐后主李煜的詞意境和語言都好,但風格柔靡,情緒傷感,他不喜歡。我還是喜歡曹操的詩,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毛澤東還教育他的子女讀曹操的詩。7 月 23 日毛澤東在致李敏、李訥的信中,專門談曹操的“碣石詩”:“北戴河、秦皇島、山海關一帶是曹孟德(操)到過的地方。他不僅是政治家,也是詩人。他的碣石詩是有名的。”
毛澤東曾對毛岸青、 邵華說: “曹操的文章、 詩, 極為本色, 直抒胸臆, 豁達通脫,應當學習。”
在此期間,毛澤東經常下海游泳。
一天, 適逢下雨, 并伴有七級臺風, 海浪頗大, 毛澤東仍然興致勃勃, 堅持下海,衛士長李銀橋勸阻他,他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煉人的意志。于是,毛澤東頂風逆浪,在波浪翻涌的海濱暢游了一個多小時。這是他第一次去北戴河避暑辦公,第一次暢游大海。
第二天,毛澤東面對海景,撫今追昔,吟成了此詞: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北戴河,在秦皇島市西南 15 公里處,南臨渤海,背依聯峰山,巉巖起伏,林木茂密,風光明媚,氣候宜人,是著名避暑勝地。
這首詞敘寫北戴河夏天海上雨天情景,并由此抒發了懷古論今的情思,贊美了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勝利后“換了人間”的新天地和新氣象。
詩人大筆一揮,把大雨傾盆的范圍拓展到了無邊無際的古幽燕之地。大雨大風使海上白浪翻滾,似與天接!可是海上打魚人卻毫無畏懼,勇敢拼搏。大雨為他們倍添豪情,巨浪給他們增長神威,遼闊的海面成了打魚人大顯身手的舞臺。
滔天白浪,一派蒼茫迷漫,只見汪洋,不見其他??。在大雨白浪所構成的驚濤駭浪中,誰又知道打魚的船只駛向何方?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對打魚船的關心,對不畏艱險、辛勤勞動的勞動人民的贊美。
面對滔滔大海,詩人的思緒一越千年,想到了躊躇滿志的魏武曹操,想到了曹操揮鞭躍馬的英雄形象,想到了曹操流傳千古的碣石詩。
由千年之前回到現實,詩人不禁感慨系之。蕭瑟秋風,今天依舊,似乎同魏武帝時一樣,但人類社會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
這首詞融進了豐富的歷史內容,既歌頌了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社會,也表達了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壯志豪情。全詞寫景抒情,懷古贊今,意境壯闊,氣勢雄渾,留給人們極為豐富的藝術聯想和審美感受。
如果說《沁園春·雪》詞是以長調鋪寫陜北大雪,縱論古今百代,極盡北國風光之奇觀,暢抒無產階級之革命豪情;《浪淘沙·北戴河》則是以“北戴河”一地,調寄《浪淘沙》小令,以小見大,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畫出了雨中大海之壯觀,寄托了鑒古頌今之豪情。
上一篇:黃洋界上炮聲隆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
下一篇:環球同此涼熱 - 毛澤東詩詞文化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