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
----陳與義
這首詩作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當時南宋朝廷正處在風雨飄搖之際。金兵連陷青州、徐州,進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勢。高宗由揚州逃到鎮江,再到杭州。此時作者正避亂于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陽)。這年正月,岳州發生大火,作者借郡守王接后園君子亭暫居,自號為“園公”(見自注)。他蒿目時艱,孤貞自守,見春寒細雨中獨立的海棠,感物起興,寫了這首詩。
“二月巴陵日日風,春寒未了怯園公。”巴陵,古代郡名,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陽)。二月的巴陵,春寒未盡,日日有風,料峭刺骨。對于漂泊異鄉、僻居小園的詩人來說,這陰冷的天氣更令人難以忍受。“怯園公”三字,道出了他此時的心境。
去年正月,金兵攻下鄧州,作者逃難到房州,在房州險些被俘。此后離房州至均陽,經石城到岳州。一年之中,驚惶逃難,備嘗險阻艱難。這兩句平常的詩,只有結合詩人當時切身經歷,才能體味出其中的含蘊。
“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仲春二月,氣候變化無常,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一陣寒風過去,便降下蒙蒙細雨。只見庭園之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損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細雨之中。這海棠,既有美艷之姿,又有清高之操。詩人用了“不惜”、“獨立”等字面,更表現了海棠與春寒斗傲的孤高絕俗的精神。詩人寫的是海棠,不是松竹,也不是梅菊,所以筆下所描繪的,不僅有孤傲的品格,而且有風流的雅致,與海棠的身份正相適合。而且詩人不僅寫海棠,其中也隱含著自己的人格,不是泛泛詠物。寫得既有風骨,又有雅致,堪稱詠物詩的上乘之作。
海棠為名花之一,歷代詩人多有歌詠,或賞其艷麗,或憐其凋落,大多風流有余,品格不足。唯有陳與義這首詩,別出新意,品格風流兼備。究其原因,在于他既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又與海棠的形貌切合。
上一篇:陳與義《除夜二首(其一)》賞析
下一篇:李彌遜《春日即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