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
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
----李彌遜
這首詩大約是作者因反對和議而落職失勢后所作。題為“春日即事”,說明這是因春日所見所聞有感而作。
首句“小雨絲絲欲網春”,寫暮春時節的絲絲細雨,連續不斷,相互交織,像是張開了一面彌天大網,要把即將逝去的春天網住。說雨絲如同網絲,將漫天絲雨想像成彌天大網,這還是比較平常的聯想與比擬,但說雨絲“欲網春”,則是詩人的獨特想象。“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這春日的絲雨,本來就容易喚起人們春光將逝的寂寞惆悵,而含愁的思緒與“小雨絲絲”之間又存在某種形象上、意念上的聯系。因此,由雨絲之網——愁緒之網,進一步聯想到它“欲網春”,就非常自然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似乎不妨把“小雨絲絲”看作是詩人傷春愁緒的外化。
絲雨雖欲網春,但春畢竟網留不住。眼前所見,唯有“落花狼藉近黃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風雨摧殘的結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標志。春殘,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詩人的寂寞惆悵也更深了。
第三四句轉到詩人自身的處境:“車塵不到張羅地,宿鳥聲中自掩門。”西漢翟公做廷尉的高官時,賓客闐門;等到失勢廢官,賓客絕跡,“門外可設雀羅”。這里用“張羅地”借指自己閑居之所,既表現門庭的冷落,更含有對趨炎附勢的世態的慨嘆。“宿鳥”應上“黃昏”。宿鳥聲在這里恰恰反托出了張羅地的冷寂。“自掩門”的“自”字,傳出了一種空廓無聊賴的意味,暗示像這樣寂寞自處、與外界隔絕已非一日。這里雖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時又含有對炎涼世態的不屑之意。如果將作者失勢的原因(反對和議,觸忤秦檜)與詩中所抒寫的情景聯系起來體味,則后兩句所蘊含的感慨便更深了。
詩的前幅寫春殘日暮的景象,后幅寫閑居生活的冷寂,而從“絲網”聯想到“鳥羅”,從“黃昏”過渡到“宿鳥”、“掩門”,上下承接得很自然。
上一篇:陳與義《春寒》賞析
下一篇:岳飛《池州翠微亭》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