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名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導讀】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河內(今河南洛陽市)人。他八歲喪父,少年貧賤。十五歲以明經及第。二十五歲授秘書省校書郎,后授左拾遺、尚書左丞,五十三歲卒,贈尚書右仆射。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他非常推崇杜詩,其詩學杜而能變杜,并于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于情趣。
元詩中最具特色的是艷詩和悼亡詩。他擅寫男女愛情,描述細致生動,不同一般艷詩的泛描。悼亡詩為紀念其妻韋叢而作,《遣悲懷三首》流傳最廣。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其四)》、《遣悲懷三首》、《兔絲》等,其中《菊花》、《離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懷三首(其二)》三首流傳很廣。
《菊花》是作者青年時期的作品。詩人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對在百花凋零時傲霜盛開的菊花作了熱情的贊賞。“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說明了作者偏愛菊花的原因,很有哲理性,歷來被人傳誦為詠菊的名句。
【原詩】
秋叢繞舍似陶家①,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注釋】
①秋叢:叢叢秋菊。陶家:陶淵明的家,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喜愛種菊花。詩人因此將種滿菊花的家稱為“陶家”。
【譯詩】
叢叢秋菊繞著茅舍好似陶淵明的家,
饒有興趣繞籬觀賞不覺夕陽已西下。
不是我在百花中只對菊花有所偏愛,
因為菊花開放之后再難見到別的花。
【賞析】
這是元稹一首很別致的詠菊詩,他沒有像別的菊花詩那樣,去歌詠菊花的富麗、名貴、品格或氣質,而是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詩的開頭,詩人也沒有描繪菊花爭芳斗艷的景象,而是用了一個比喻——“秋叢繞舍似陶家”。一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這里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志地繞籬觀賞,以至于太陽西斜都不知道。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一般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這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以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頓,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元稹《菊花》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元稹離思①(其四)》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