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原文|注釋|賞析
茅檐長掃靜無苔②,花木成畦手自栽③。
一水護田將綠繞④,兩山排闥送青來⑤。
注釋
①此詩作于詩人晚年退居江寧期間。原詩兩首,此為第一首。湖陰先生,楊德逢的號,他是作者在鐘山居住時的鄰居。
②茅檐:茅屋檐下,這里實指庭院。
③成畦:成壟成行。
④“一水”句:渠水圍護著綠色的田園。護田,語出《漢書·西域傳》,原意為設校尉領護營田,這里乃活用。
⑤排闥(tà):推門。
賞析
后兩句借兩個典故將山水人格化,寫山水與人相親,用典而不使人覺。“護田”和“排闥”都是用《漢書》中的典故。據《漢書·西域傳序》,漢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領護;又據《漢書·樊噲傳》,漢高祖劉邦病臥禁中,下令不準群臣進見,但樊噲排闥直入,闖進劉邦臥室。兩個典故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靈活化用,只用字面意思,用典而又不露痕跡,既寫出了作者對山水景色的喜愛,同時又凸顯了詩歌剛柔相濟、清新挺拔的風格特色。有人說這兩句借鑒了李白的“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并不恰當,雖然從字面來看,都有“一”、“兩”的對仗,押韻也都押“來”字韻,但王安石絕句工整的對仗、巧妙的用典,都與李白絕句的天然清新差別甚大,這也正體現著宋詩絕句與盛唐絕句的不同。像民歌一樣自然天成而又比民歌精致是盛唐絕句的特點,宋詩絕句則多是深思熟慮構思出來的。
王安石對于用典有明確意見,即反對“編事”,而要“借事以相發明”。《蔡寬夫詩話》引王安石語:“詩家病使事太多,蓋皆取其與題合者類之,如此乃是編事,雖工何益?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明,情態畢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其意是說用典不在多少,而在自出己意,不要簡單地羅列編排。此詩體現的正是這種用典特色。王安石這類精致工巧的七絕,是他晚期詩風“半山體”的典型體現。
上一篇:[北宋]王安石《孤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歐陽修《明妃曲》唱和詩作對比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