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其一)①
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②。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③。
歸來卻怪丹青手④,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⑤。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⑥,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⑦,人生失意無南北。
注釋
①明妃:即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宮人,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君為明君,故曰“明妃”。
②“淚濕”句:春風沾淚,鬢發低垂,形容容顏愁慘。
③“低徊”二句:低徊顧影,謂徘徊不進,顧影自憐。
④丹青手:畫師。
⑤“意態”二句:《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畫工有杜陵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同日棄市。”
⑥塞南:指漢王朝。
⑦長門:漢時宮名。阿嬌:漢武帝陳皇后小名。
明妃曲(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說獨無處①,傳與琵琶心自知②。
黃金捍撥春風手③,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④,尚有哀弦留至今。
注釋
①無處:指無人可以傾訴。
②“傳與”句:意謂將心中的哀怨寄托在琵琶樂曲中,唯有自己才能理解。
③捍撥:彈奏琵琶的撥子,因質地堅硬得名。春風手:能彈奏出美妙樂曲的高手。
④青冢:王昭君的墳墓。相傳冢上的草色常青。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①
歐陽修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②。
誰將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貌如玉。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思歸曲③。
推手為琵卻手琶④,胡人共聽亦咨嗟⑤。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⑥。
漢宮爭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⑦。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云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⑧。
注釋
①嘉祐四年(1059)在汴京作。明妃,即王昭君。王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他在嘉祐四年作了《明妃曲》兩首,梅堯臣、司馬光、劉敞等名人紛紛和作。歐陽修也和作了兩篇,這是第一篇。
②“胡人”四句:胡人,指匈奴。此四句寫胡地狩獵游牧生活,點出胡、漢習俗之異。
③此句說明妃出塞時作琵琶曲寄托哀怨。
④推手:回手。《廣韻》:“推手為琵,引手為琶。”琵琶本象聲詞,用以為樂器名。《釋名·釋樂器》:“琵琶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像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⑤咨嗟:嘆息。
⑥“玉顏”二句:謂明妃流落死于塞外,琵琶怨曲卻傳入中原。此是詩意轉折之處,“玉顏”句承上,寫明妃流落天涯之遺恨;“琵琶”句啟下,寫琵琶曲傳入中原以后的情形。王安石原作第二首的結句說:“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這里承其意而加以引申發揮。
⑦“漢宮”二句:指明妃寄托遺恨而作的悲苦的思歸怨曲卻被漢宮中當作新聲來演奏。
⑧“纖纖”四句:洞房,深邃的內室。下堂,離開堂屋。黃云,指塞外風沙。斷腸,形容悲苦之深。四句說后來宮中爭按新聲的宮女,生活在洞房曲室,足不出戶,他她們根本不知出塞之苦,自然不懂琵琶曲中的哀怨。
再和明妃曲①
歐陽修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②。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③。漢計誠已拙④,女色難自夸。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狂風日暮起,漂泊落誰家?
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⑤。
注釋
①嘉祐四年(1059)作。是和王安石《明妃曲》兩篇中的第二篇。
②“漢宮”四句:本事出《后漢書·南匈奴傳》,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漢元帝命賜他五個宮女。昭君入宮已數年,不得進見,遂自動請行。臨行之日,“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單于,匈奴稱其國君為單于。
③“耳目”二句:耳目所及,指身邊近處。意思說自己身邊的事情尚且要受蒙蔽,哪里還談得上制勝萬里之外抵御外來侵擾。此二句譏刺漢元帝,實有感現實而發,乃借漢事言宋事。
④此句說漢代和親政策很不高明,亦是針對宋代對外政策而言。
⑤“紅顏”二句:紅顏,指婦女的美貌。春風,喻指命運遭遇。意思說才貌過人便與命相妨,故明妃只應自嘆命薄而不必怨天尤人。這是從明妃遭遇引出的結論,微諷之意自在言外。
賞析
王昭君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這四位美女之所以名聲那么大,因為她們的故事都聯系著重大的歷史事件:西施與吳越爭霸有關,貂蟬與東漢末年紛紜復雜的政治斗爭有關,楊貴妃與著名的安史之亂有關,王昭君也一樣,她是中國歷史上關涉到民族矛盾和民族問題的一個符號。她被漢元帝派去與匈奴和親,最后死在了匈奴。她聯系著美麗、政治、愛國、思鄉等許多話題,自然是文人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從西晉的石崇寫作《王明君詞》開始,歷代的詩詞戲曲以及繪畫就不斷有以昭君為題材的作品,光是詩歌,現在還能看到內容和存目的就有二百多首。那么,王安石和歐陽修的昭君詩又有何不同呢?《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薛寶釵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詩不論何題,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隨人腳蹤走去,縱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義,究竟算不得好詩。即如前人所詠昭君之詩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壽的,又有譏漢帝不能使畫工圖貌賢臣而畫美人的,紛紛不一。后來王荊公復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永叔有‘耳目所見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二詩俱能各出己見,不與人同……”我們知道,薛寶釵是紅樓女子中聰明優秀有文化內涵的“頂級人物”,她的意見,不管是代表了作者曹雪芹的觀點,還是曹雪芹借她之口說出了當時普遍認同的觀點,總之,王安石和歐陽修的昭君詩被特別地提出,認為他們的昭君詩是能夠自出己意的優秀之作。
根據《后漢書·南匈奴傳》的記載,王昭君本是漢元帝的宮女,在宮中數年都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后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來朝,元帝命賜給他五名宮女。昭君自動請行,從此遠嫁匈奴,成為呼韓邪單于的閼氏。昭君臨行的時候,“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昭君這一去,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故土,這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毛延壽又是誰呢?據說漢元帝因為后宮人太多,不能一個一個見,就讓畫工為她們畫像,按圖召見。于是妃嬪宮女紛紛賄賂畫工。只有王昭君自恃容貌美麗而不行賄。于是畫工把她畫丑,使她從來得不到召見。后來出嫁匈奴時,漢元帝才發現她的容貌為后宮第一,且善于應對,舉止嫻雅。因怕失信于匈奴,不能改換他人,只好把怒火發泄在畫工身上,當時為首的畫工就叫毛延壽。這個事情只是見于文人筆記,史書上沒有記載,恐怕還是出于傳聞。但詩人作詩的時候并不管你是正史記載還是野史傳聞,只要記載的內容正好觸發了他的興趣點,他自然就要在這一點上作文章。關于王昭君的結局,根據史書的記載,她與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呼韓邪死后,根據匈奴的習俗,她又成為呼韓邪之子的閼氏,又生了兩個女兒。從不同民族的習俗來說,這本沒有什么悲劇性,但在漢民族的文人看來,似乎更增添了昭君的悲劇色彩。他們的詩歌大多圍繞著昭君出塞的命運、她的思鄉、和親問題、還有對元帝等人的看法上。
在王安石和歐陽修的昭君詩以前,最為有名的是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王昭君是湖北荊門山附近的歸州人。紫臺是指漢宮。青冢指昭君墓,傳說塞外的草是白的,只有昭君墓上草青,故稱青冢。“畫圖”兩句意思是畫圖怎能識得昭君美貌,昭君無奈和番,只有魂魄在月夜歸來。“千載”兩句說千年以來琵琶彈奏《昭君怨》時雖然都有北方胡人歌曲的風格,但在其中仍然能清楚地分辨出昭君幽怨悵恨的思鄉之心。杜甫此詩,除了藝術表現上的高超,它的主要意思仍是表達對昭君遠嫁、不能回歸故土的不幸遭遇的同情,這是宋以前的昭君詩的常見主題。另外還有指責毛延壽的、指責元帝薄恩寡義的,大體是這些意思。而宋代的昭君詩就發生變化了。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是說人的風采神態本就畫不出來,漢元帝當時把毛延壽他們殺掉完全是錯誤的。這兩句正體現了宋詩的特點。唐宋詩的重要區別在于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即宋詩的理性精神很突出。而理性精神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宋人常常要在詩歌當中以議論表達觀點,表達出他的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別人的獨特見解。比如“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就是兩句議論。在杜甫的詩里也說到“畫圖省識春風面”,似乎要發一點議論,但是議論的特色并不明顯,作者主要還是圍繞昭君,抒發對其遭遇的感慨。而王安石關注的不僅僅是昭君其人,他所關注的是跟昭君有關的整件事,他要借此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在畫工事件中,一般人譴責的都是受賄的畫工毛延壽,王安石卻有另外的看問題的角度,他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漢元帝,因為人的風采神態本就畫不出來,他讓畫工畫像本來就是錯誤的決定,出了問題就殺畫工更是錯誤的決定。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昭君心里知道不可能再回到漢朝,但她仍然思念著漢朝,穿著漢朝的服裝,天長日久,帶來的衣服都已經穿盡了。作者用穿漢服的細節,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可憐”二字,則表示了作者對王昭君思念故國的拳拳之心的同情。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想要問一問家鄉之事,只見鴻雁年年飛過。在昭君故事里,我們熟悉的是昭君彈琵琶,而并沒有鴻雁傳書的情節。作者為什么要加進這一情節呢?其實是要引出下面的議論。“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萬里之外的家人通過鴻雁傳來消息說,你就在匈奴好好過吧,不要想家。你難道沒有看到,曾經倍受寵愛的陳阿嬌尚且被打入冷宮,失寵之人,無論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天涯,情形都差不多,人生既然失意,也就不必計較在南還是在北了。這里用到“金屋藏嬌”的典故,陳阿嬌是漢武帝的皇后,在她得寵的時候,漢武帝表示愿意以金屋藏之,等到她失寵了,就把她幽閉在長門宮,雖然近在咫尺,也不相見。所以作者是由昭君的事情,聯想到所有幽怨的女性,又由女子的失寵,聯想到所有人都可能有的人生的失意,從昭君故事出發,最后歸結到具有概括性的人生哲理。杜甫的昭君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通過杜甫的詩才詩筆塑造出來的美麗哀婉的昭君形象;而王安石的昭君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見解、見識。當然,唐詩主情、宋詩主理,只是說宋詩的理性色彩更明顯一些,但這并不是說宋詩就沒有情韻,抒情性是中國古詩的根本特征之一,詩歌沒有了情韻,理說得再好,也不是一首好詩。王安石這首《明妃曲》顯然情韻也是很濃厚的。第二首同樣兼有見識和情韻。這首詩的場景是昭君在出塞路上彈琵琶。浩浩蕩蕩的出嫁隊伍,昭君眼前所見盡是胡姬,語言不通,心事不能跟她們說,只能靠彈琵琶來抒發。琵琶聲這樣哀怨,漢宮的侍女聽得暗自垂淚,沙漠上路過的行人卻回頭勸解昭君說:“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解釋說,這兩句并不是沙漠上行人之語,而是作者的議論。實際上,即使是沙漠上行人之語,也是作者假托沙上行人在發表他的意見。這兩句詩的意思有兩種理解:一種是說,漢人的恩情淺而胡人的恩情深,所以你不必再想著漢朝,人生重要的是找到相知之心。
這里把恩情深和相知心理解為是緊密相關的。另一種理解是說,漢人的恩情盡管淺,胡人的恩情盡管深,但是人生重要的是找到相知之心。言外之意是說在胡人那里找不到相知之心。但是理解成第一種意思的似乎比較多,而這兩句議論比“人生失意無南北”更加引人關注。比如南宋有一個叫范沖的人就嚴厲地批判了王安石的這兩句詩,說他背君父之恩,是禽獸。范沖的嚴厲批判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與靖康之難有關。而王安石寫這首詩時身處的時代是北宋前中期,詩人們都喜歡發些不同凡響的議論,表達不同于別人的見解。王安石之所以這樣說,就是要體現他的獨特見識。但他也并非為了與人不同就胡亂發議論,他的議論是以其宏大氣魄、學識和胸襟作為基礎的。他擺脫了所謂的民族主義觀念,從更為抽象的人生哲理的高度來立論,思慮深沉,給人以啟迪。事實上,當時的人都很贊賞王安石的這兩首詩,并不覺得這樣的議論有什么問題,并且也想通過昭君故事來表達他們的獨特見解,這才有了這么多的唱和之作。
在這些和作中,最有名的是歐陽修的兩首作品。歐陽修對這兩首《明妃曲》頗為自負,而這兩首詩也確實是體現宋詩典型特征、同時也體現歐陽修自己的獨特風貌的名篇佳作。第一首以“思深筆折”著稱,第二首則不但文采出眾,更以議論的深刻精警廣受好評。“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其實是借題發揮、借古諷今。這兩句正是薛寶釵所欣賞的不與人同、自出己見的句子。它的批判矛頭跟王安石一樣,也是指向皇帝,意思是你身邊的事情尚且受到蒙蔽,不能看清楚,哪里還談得上制勝萬里之外抵御外來侵擾。
說到借古諷今,其實不管是王安石的原唱,還是歐陽修的唱和,現實的諷刺意義都很強。當時的著名文人之所以對王安石的兩首明妃詩大感興趣,紛紛唱和,其實都是有話要說,而昭君和親為他們提供了發表意見的載體。在昭君和親這件事上,除了嘆息美的逝去這樣一個主題,它還涉及宋人很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君臣遇合,一是宋代的對外政策。宋代實行“以文治國”,文人士大夫很受重視,所以他們也往往很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像參與唱和昭君詩的歐陽修、司馬光、曾鞏、劉敞、梅堯臣,都是當時著名的文人,同時也大多是當時政壇上著名的士大夫。從屈原寫《離騷》開始,他用香草美人來譬喻君臣關系,便成為文學史上的一個傳統,文人寫到自己的不遇時,往往也用美人的失寵來自比。昭君這樣一個絕色女子,一直沒有被皇帝所發現和寵愛,就好像是文人士大夫的才能沒有被皇帝所發現一樣。王安石寫“人生失意無南北”、“人生樂在相知心”的《明妃曲》,是在仁宗嘉祐時期,他已經有了改革的計劃和決心,向仁宗皇帝進獻了萬言書,可是仁宗并沒有改革的打算,所以王安石也許是借昭君的遭遇委婉地寄托了他的失意。歐陽修“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的議論,與其說是批評漢朝,不如說是批評本朝,是批評宋朝軟弱無能的外交政策,而當時朝廷的內政問題也非常多,所以歐陽修其實是借昭君之事表達了他對當時朝廷的內政外交的擔憂,有著強烈的現實關懷。這也正是宋人的昭君詩不同于前代昭君詩的重要特征。
從王安石和歐陽修的這幾首昭君詩能夠看到,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這些宋詩的典型特征都在他們的作品中有突出體現。他們找各種機會發表自己對政治、歷史、社會生活的看法,所以詩歌其實是借題發揮,同時表現出一種士大夫的情操。這幾首詩都有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感,但作者又善于用理智的態度來控制感情,體現出一種理性的反思色彩,反映出學者型詩人的見識,這正是典型的宋詩特色。
上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詠史詞《浪淘沙·伊呂兩衰翁》原文賞析、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