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馬歌并引①
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②,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游武昌③,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④。系束藁其首以縛秧⑤。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⑥,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于《禾譜》之末云。
春云蒙蒙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齊⑦。
嗟我婦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雞⑧,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脅低⑨。
背如覆瓦去角圭⑩,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踴滑汰如鳧鹥,纖纖束藁亦可赍。
何用繁纓與月題,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饑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隮。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踏千犁,不知自有木駃騠。
①紹圣元年(1094)六月,御史來之邵等謂蘇軾自元祐以來多托文字譏斥先朝,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屬廣東)安置。約七月至廬陵,作此詩。紀昀評曰:“奇器以奇語寫之,筆筆欲活。”(《紀批》)
②“過廬陵”三句:周必大《跋東坡秧馬歌》云:“東坡蘇公年五十九,南遷過太和縣,作《秧馬歌》遺曾移忠,心聲心畫,惟意所適,如王湛騎難乘馬于羊腸蟻封之間,姿容既妙,回策如縈,無異乎康莊,殆是得意之作。既到嶺南,往往錄示邑宰。”廬陵,今江西吉安。致仕,退休。曾安止,字移忠,泰和人。《宋史·藝文志》著錄所著《禾譜》五卷。
③武昌:今湖北鄂城。
④髀(犫ì):大腿。
⑤藁:稻草。
⑥“《史記》”四句:禹乘四載,即《史記·夏本紀》:“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正義:“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腳,泥上擿進,用拾泥土之物。今杭州、溫州海邊有之也。”擿(狕犺ì),猶掘進。
⑦剡(狔ǎ狀)齊:猶嶄齊。剡:削。
⑧箜篌:古彈撥樂器。似瑟而
小,有豎、臥兩式,豎式背如彎弓。
⑨頭尻(犽ā狅):頭尾。尻:尾骨末端。
⑩角圭:棱角。
11、鳧鹥(犳ú狔ī):水鳥。鳧:野鴨。鹥:即鷗鳥。
12、“纖纖”句:謂可載小捆稻草以縛秧苗。(犼ī):攜帶。
13、繁(狆á狀)纓:駕馬所用的腹帶與頸帶。月題:馬絡頭,《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釋文:“月題,馬額上當顱如月形者也。”
14、的盧:駿馬名。相傳劉備遇難時騎的盧過襄陽城西檀溪,墮水中,曹操追兵將至,劉備急呼,“的盧乃一踴三丈,遂得過”。見《三國志》本傳注引《世語》。
15、芻秣:指飼料。老黧(犾í):年老面目黧黑。黧:色黑而黃。二句謂自少至老,未曾跌倒。
16、錦韉:華麗的鞍韉。金閨:漢代金馬門,此處泛指宮門。
17、(犼狌é狋í):良馬名。以上三句戲謂王孫公子良馬錦鞍朝見天子,卻笑我一生駕牛犁地,而不知我也有木制的良馬。
上一篇:蘇軾《淮上早發》注解
下一篇:蘇軾《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