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調名出自李白詩句“笛奏水龍吟”,一百零二字,押仄韻。此調適于抒發復雜細致的情思,內容和風格都較為多樣。
蘇軾《水龍吟·次章質夫楊花詞①》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②。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③。縈損柔腸④,困酣嬌眼,欲開還閉⑤。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⑥。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⑦。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次:次韻,用原韻且依照其先后次序寫詩詞。章質夫:名螶,蒲城(今福建蒲城)人。
②“也無人”句:也沒有人愛惜,任它飄來飄去。
③這幾句反用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④縈:謂愁思縈回。柔腸:楊柳枝條柔細,故以柔腸為喻。
⑤“困酣”二句:形容困倦之極。此以美人的嬌眼比喻柳眼。古人詩賦中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⑥“夢隨”四句:唐《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此用其意。
⑦“落紅”句:意謂春事衰殘。綴,連綴。
賞析
用《水龍吟》詞調詠楊花,自是蘇軾這首比較著名,但原唱章質夫的楊花詞也還不錯。章質夫《水龍吟·詠楊花》:“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章詞扣緊楊花,寫得情趣盎然。暮春時節,百花凋謝,正是柳絮四處飄飛的時候。它悠閑地從柳枝上滑落,悄悄飄飛到小庭深院,想要闖入深閨,卻不料春日遲遲房門緊閉。它散漫地依傍著珠簾,正要鉆入簾下,卻被一陣風刮起重落到珠簾上。“依前被、風扶起”,這個“扶”字用得生動,柳絮似乎是一個嬌弱又頑皮的少女。詞的下片轉而寫帳中美人對柳絮的感受。她從夢中醒來,春衣上雪沾瓊綴,繡床上也落滿無數散發著香氣的柳絮團。看到帳內和院外的漫天飛絮,美人不禁思念四處游蕩的丈夫,盈盈淚水便潸然而下。從暮春的柳絮聯想到游蕩不歸的丈夫,暗含著可憐春色人將老的美人遲暮之感,情緒轉折自然,這種寫法,也為其他人寫楊花柳絮奠定了基調。蘇軾這首次韻詞便也將楊花與離人聯系起來。而蘇軾詞勝過章質夫詞之處在于,雖然是次韻,卻不僅用韻自然,無絲毫生硬處,更在詠物而不粘滯于物這一點上,比原唱高妙。原唱處處能看出是在詠楊花,蘇軾詞既是詠物,又像是寫人,處處在詠物,卻又處處是在抒情。
開篇之句“似花還似非花”有兩層含義,既說楊花這種植物是花也不是花,也暗含著我既是詠楊花又不僅僅是詠楊花的意味。上片用思婦比喻楊花,不即不離,若斷若續,情物交融,渾化無跡。所寫雖然是楊花,卻不著重于外在的形貌而著重于楊花的神魂,只見精靈而不見楊花。正是宋人贊賞的詠物詞的寫法:遺貌取神。
下片寫作者的感慨。“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落紅難綴”指落紅難以重上枝頭。此花飛盡是一花之事,落紅難綴是一春之事,這幾句表達的是惜春傷春之意。“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作者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把春天的景色分成三份,兩份歸于塵土,一份歸于流水。意謂春色已逝。“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最后畫龍點睛,說四處飄飛的楊花是離人眼中的點點淚水。既是說與春的分離,也是說思婦的分離。
這首詞風格纏綿悱惻,人花互映,情景交融,詠嘆的角度多次轉換而又銜接自然。詞作于貶謫黃州時,與那些直接抒寫身世之感的作品自是不同,詠物、傷春、思婦,這些都是傳統詞的特色,但其中又寄寓了作者自身遭遇坎坷的抑郁之思,這點則與章質夫的原唱明顯不同。
上一篇:《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寫作背景、作者表達思想感情解讀?
下一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寫作背景、作者表達思想情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