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法忍
來醉金莖露[1],胭脂[2]畫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帶蒲團[3]。
題解
這首以詩代柬,邀約友人聚會飲酒作畫的五絕,初刊于1912年6月9日《太平洋報》的附張《太平洋文藝集》。別見于1912年10月《南社》第六集、1913年11月3日《生活日報》的附張《生活藝府》以及1914年5月《民國》第一號。1912年4月12日,曼殊自上海赴杭州,與張卓身、李一民同游西湖,后又與張繼到秋社訪陳去病。他們泛舟湖中,看云影濃淡舒卷,聽風聲斷續如簫,相與大樂。對這次聚會,陳去病后來有詩回憶:“荷風十里桂三秋,艇子瓜皮憶舊游,最是孤山梅最好,不曾磨鏡易眠牛。”《將為曼殊卜葬湖上呈元首六絕·其五》)這首詩大約作于此時。法忍(1874—1933)——陳去病的別號,原名慶林,字佩忍,號巢南,江蘇吳江人。1903年在日本參加“拒俄義勇隊”時與曼殊相識,1907年同住國學保存會藏書樓,“對床風雨,意極可親”。后來彼此往返較密。曼殊去世后,他為辦理葬事,撰《為曼殊大師建塔疏》。
注釋
[1]金莖露——甘露。漢武帝時作仙人舉掌托露盤承接天上的甘露。班固《西都賦》:“抗仙掌以承露,擢雙立之金莖。”張銑注:“抗,舉也。金莖,銅柱也。作仙人掌以舉盤于其上。”李商隱《漢宮詞》:“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此處指酒,意謂請法忍前來共飲。
[2]胭脂—— 國畫中的一種紅色顏料。
[3]蒲團——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墊具,為僧侶打坐或跪拜時所用。
上一篇:《本事詩(十首)》賞析與注釋
下一篇:《櫻花落》賞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