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寄調箏人(三首)》賞析與注釋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1-04-24 17:32:43

寄調箏人(三首)

(一)

禪心一任蛾眉[1]妒,佛說原來怨是親。[2]

雨笠煙蓑[3]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4]!

題解

這組詩作于1909年上半年。初刊于1910年12月《南社》第三集。另見于1912年4月19日《太平洋報》的附張《太平洋文藝集》所載高天梅《愿無盡廬詩話》,第一首題作《西京步楓子韻》,第二首題為《失題》,第三首題為《水戶觀梅有寄》。按:據柳亞子、柳無忌所考,“楓子”疑是調箏人(百助)的別名。(參看《蘇曼殊〈斷鴻零雁記〉之研究》《蘇曼殊及其友人》)。

關于這組詩,前人評價甚多,茲撮其要而錄之,以備參酌。魯迅認為:“《寄調箏人》系曼殊自作的頹廢性的三首七絕。”(《魯迅全集·墳·雜記》注釋)楊熊烈在《蘇曼殊傳》中說,詩中看出了“出家人本來的面目”。

任訪秋在《蘇曼殊論》中說:“青年時期,他曾遇到一些妙齡女子,對她無限鐘情,如調箏人以及雪鴻等。他對她們的青睞,不能不為所動。但根據他的初衷,已不可能接受她們的愛情,因而在思想感情上,產生了劇烈的矛盾和痛苦。而這矛盾和痛苦,正是他那纏綿悱惻,幽怨哀婉的詩篇產生的根源。在他的這類雜篇中,往往表現出當愛情在自己心潮里泛起波瀾時,總是用佛法作為解除個人痛苦與矛盾的手段。即如《寄調箏人》。”

田漢在《蘇曼殊與可憐的侶離雁》中說:“讀來讀去,仿佛雨意滿窗,騷魂滿座。因憶‘可憐的侶離雁’的《無言之曲》的中間,有一篇《一都冷雨》詩曰:‘……愁根無覓處,愁思向誰語,既與人無愛無嗔,又何事傷心如許?'……與曼殊大師《調箏人》中絕句所云……又何其相類,豈必同是他們絕代愁人,才能同作這樣絕代傷心的愁句嗎?”

熊潤桐在《蘇曼殊及其〈燕子龕詩〉》中也說:“他的‘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句,和法國魏爾論的《無言之曲》中間那篇《一都冷雨》的卒章,‘既與人無愛無嗔,又何事傷心如許’句,同是一傷心人語,但是,佛心既然是多情的,為什么又會無愛、無嗔的呢?唉!這不過是納蘭性德所謂:‘人到多情情轉薄’罷了!怨喲,親喲,愛喲,嗔喲,怨即是親,嗔即是愛,離言說相,離名說相,此中三昧,非絕代情人如曼殊者,斷不能夠體認得到哩!”

按:作為“大有情人”的曼殊,在詩中卻屢出“絕情之語”,歸其因,就在于他雖在理智上極力規避著愛情的歸宿,但在感情上,卻無法抵御愛情的誘惑。于是,青樓北里,便成了曼殊的寄身之地。他覺得這里的氛圍,與自己的心境頗為諧調——只有在這里,才可以摘下虛矯的人格面具,使疲憊的神經松弛下來,使壓抑的心靈在肆無忌憚的談笑中得到釋放。以故,曼殊雖然耽迷風月場,像揮霍金錢那樣揮霍著自己的青春,但他絕非庸俗的狎客。據知情者說,曼殊對他所召之花,往往瞪目凝視,默無一語。若有校書自道身世之苦,即傾囊相助,雖千金不吝。而他本人,則頹然兀坐斗室,饑則飲清水、食蒸粟而已。明乎此,或許有助于我們解會曼殊何以如此“絕情”。

注釋

[1]蛾眉——古人以眉象細而彎為美,故常以“蛾眉”喻女子之美貌。此指調箏人百助眉史。

[2]佛說原來怨是親——語出《大集經》:“于怨親中,平等無二。”又《智度論》:“慈心轉廣,怨親同等。”《景德傳燈錄》:“佛教慈悲,怨親平等。” 《八大人覺經》:“等念怨親。” 意謂怨與親略無差別。

[3]雨笠煙蓑——語本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此處反用其意。

[4]嗔——責怪。

(二)

生憎[1]花發柳含煙,東海飄零二十年。[2]

懺盡情禪空色相,[3]琵琶湖畔枕經[4]眠。

題解

此詩《太平洋文藝集》題作《失題》。楊德鄰在《錦笈珠囊筆記》中評論道:“忤盡情禪,空諸色相,與一切眾生,同登凈土矣。”柳亞子于1949年3月6日,贈詩給曼殊的“私淑弟子”匡亞明,內云:“地覆天翻百伐余,鄉音入耳故徐徐;說對匡鼎君無愧,同向禪前話曼殊。”原注:“亞明為余誦‘生憎花發柳含煙,江(東)海飄零二十年;懺盡情絲(禪)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經眠’句,恍見故人風致。正如昔賢所云:‘不意永嘉之世,復聞正始之音’者是也。況在百戰之余,尤為難得。”(參看鄭逸梅《南社叢談》)

注釋

[1]生憎——極為厭惡。按:值此“花發柳含煙”之際,最易撩撥人的情思,增添煩惱,故云“生憎”。

[2]東海飄零二十年——指自己前后去日本往返共20年。按:曼殊自6歲(1889年)由嫡母黃氏攜歸廣東中山縣白瀝港村,至1898年跟隨表兄林紫垣至日本橫濱,1899年初返回廣州;不久又東渡日本橫濱,1903年返滬;1906年東渡東京,旋即返滬;1907年東渡東京,下半年又復返滬;1908年東渡東京,下半年又復返滬;1909年東渡東京,下半年又返滬。前后20年,經常往返于日本與中國之間。東海,原指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海域,這里因日本在我國的東方,故稱。

[3]懺盡——懺,佛教用語,梵文(懺摩),意思是懺悔,即對人表露自己的過錯,冀求容忍寬恕,后來成為專以脫罪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儀式。情禪——佛教修行,要求靜坐斂心,專注一境,摒除一切雜念,謂之參禪。情禪指在參禪過程中受到情愛欲念的干擾。空色相——看破色相。空,作動詞用,看破。色相,佛教用語,指一切事物的形狀和外貌。《華嚴經》:“無邊色相,圓滿光明。”《楞嚴經》:“離諸色相,無分性別。”后指女色。此句意謂要徹底摒除情愛的干擾,潛心參禪。

[4]琵琶湖——在日本西京滋賀縣中部地區,為日本第一大湖。1913年12月,曼殊自日本馳函葉楚傖道:“西京琵琶湖……是間為三山最勝處。” 枕經——以經書(佛經)為枕,表示專心修行為僧。

(三)

偷嘗天女唇中露,[1]幾度臨風拭淚痕。

日日思卿令人老,[2]孤窗無那[3]正黃昏。

注釋

[1]偷嘗天女唇中露——高旭《愿無盡廬詩話》注:“此譯擺倫(即拜倫)句。”指與調箏人接吻。原譯句為:“朱唇一相就,汋液皆芬香;相就不幾時,何如此意長?”

[2]日日思卿令人老——語出《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李之儀《卜算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卿,指調箏人。一作“君”。

[3]無那—— 無奈。那,“奈何”之合音。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蘇曼殊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