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①。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②。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③。
注釋
①斷雁:孤雁。
②星星:形容頭發(fā)斑白。
③“悲歡”三句:指遇到悲歡離合之事都無動于衷。溫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其意正相反。
賞析
這首詞從上下闋看,上闋感懷已逝的歲月,下闋慨嘆目前的境遇。從通篇看,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huán)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題目所標示的“聽雨”作為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蔣捷生當宋元易代之際,他的一生是在戰(zhàn)亂年代中顛沛流離、飽經(jīng)憂患的一生。這首詞正是他憂患的一生的自述。在短短五十六個字中,要容納一生的時間跨度和人事的滄桑巨變,這就需要一種極高明的概括的本領(lǐng)。蔣捷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jīng)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第一幅是在歌樓上聽雨的畫面。我們可以從這樣一個以紅燭、羅帳組合的畫面中產(chǎn)生青春和歡樂的聯(lián)想,進而想見身在其中的人,并推知他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情懷。而這樣一個顯示青春和歡樂、卻并不能久長的畫面,正襯托著后面的畫面的凄涼、蕭索。
第二幅畫是客舟中聽雨的畫面。從取景角度看,前一幅攝取的是樓內(nèi)近景,這一幅攝取的是舟外遠景。它是從客舟中望出去的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只風雨中失群孤飛的大雁,正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xiàn)的。進入壯年后,作者在兵荒馬亂的大環(huán)境中,所過的是四處漂泊、凄涼孤寂的生活。但他沒有直接抒寫那些痛苦的遭遇和感受,而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上秋雨圖,他的一腔愁苦就已經(jīng)都包含在其中了。從情感上來說,這一幅畫面是對前一幅的轉(zhuǎn)折,但還不是高潮。
高潮是顯示作者當前處境的自畫像。畫中沒有景色的烘托渲染,只有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diào)的畫面,正表現(xiàn)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jīng)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之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苦,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但自己卻已經(jīng)木然無動于衷了。“一任”二字,就表達了他在聽著雨聲時看似冷漠、近乎決絕的心情,但這并不是痛苦的解脫,而是痛苦的深化,其中蘊含著深沉復(fù)雜的感情。從篇幅上也正體現(xiàn)著情感的變化和漸進性。作者描寫少年歡樂的句子僅有兩句,然后用了三句表現(xiàn)壯年聽雨,最后以全部下闋共五句的篇幅來描寫今日聽雨的無限凄涼。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國破家亡詞《賀新郎·兵后寓吳》賞析、注釋、作者表達思想情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