圬者王承福傳
【原文】
圬之為技,賤且勞者也①。有業之②,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③。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④。天寶之亂⑤,發人為兵,持弓矢十叁年,有官勛⑥,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鏝衣食⑦,余叁十年。舍于市之主人⑧,而歸其屋食之當焉⑨。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余,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與帛⑩,必蠶績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吾特擇其易為無愧者取焉。
【注釋】
①圬(wū):泥瓦工用的抹(mǒ)子,此為動詞,抹灰,粉刷。賤:低賤,卑微。
②業之:把它當作職業。
③約而盡:簡約而透徹。約:簡約。盡:詳盡。
④京兆:首都。長安: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是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也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⑤天寶之亂:指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
⑥官勛:官階勛位,沒有實職的榮譽官稱。唐制勛官有十二級。
⑦手鏝(màn)衣食:操持抹泥板謀取衣食溫飽。鏝:泥瓦工的工具。
⑧舍:居住。
⑨屋食之當:居屋和飲食的價值。當:指相當的價值。
⑩稼:種植。布與帛:布指麻布。帛是絲織品的總稱。
?蠶績:養蠶紡織。蠶:養蠶??儯壕兟?。
?各致其能:各盡所能。
?理:治。因為唐朝人避唐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理”。
??。╠ài)其事:荒廢他的職務。
?天殃:天降的災禍。
?舍鏝以嬉:放下手中的抹泥板去游樂。
?誠有功:確實有成效。
?直:同“值”,文中指工錢。
【譯文】
粉刷墻壁作為一種手藝,是卑賤而且辛苦的。有一個人以這手藝作為職業,看他的神色好像很自在滿意的樣子。聽他所說的話,言詞簡明而透徹。我尋問他的身世狀況,他說他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輩輩都是京都長安的農民。天寶年間發生安史之亂的時候,官府發動百姓去當兵,他也被征召入伍,手持弓箭在沙場上戰斗了十三年,有官府授給他的勛級,但他卻放棄官勛回到了家鄉。由于喪失了土地田園,就靠雙手拿著鏝子維持生活的衣食所需,這樣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他寄居在集市街上的屋主家里,而回來時要付給屋主人相當的房租費、餐食費。根據當時房租費、餐食費的高低,用他上下粉刷墻壁的工錢來交付給房屋主人;如果有剩余的錢,他就拿去給流落在道路上的殘廢、貧病、饑餓的人。
他又說:“糧食,是人們種植才長出來的;若是布匹和絲綢,一定要靠養蠶、紡織才能制成的;其他用來維持生活的物品,都是等到人們勞動之后才完備的;我都離不開它們。但是人們不可能樣樣都親手去制造,最合適的做法是各人盡各人的能力,相互協作來求得生存。所以,國君的責任是治理我們的,使我們能夠賴以生存;而各級官吏的責任,則是秉承國君的旨意來教化百姓的。責任有大有小,只有各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放在那里的器皿一樣,雖然大小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飯而懶于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那么一定會遭到天降災禍的,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丟下我的泥鏝子去游玩嬉戲。粉刷墻壁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技能,既可以努力做好,又確實有成效,還能取得應有的工錢,雖然辛苦,卻問心無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氣也就容易用勁使出來,并且取得了成效,不過心里很難強大而使腦子變得聰明有智慧了。所以說,干體力活的人常被人役使,用心機腦力的人役使別人,這也是應該的。我只是選擇那種容易做而又問心無愧的事情來取得報酬罷了。
【原文】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①。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②;有再至、叁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③?!蛟唬骸砑人?,而其子孫不能有也?!蛟唬骸蓝鴼w之官也④。’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⑤,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⑥,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⑦?抑豐悴有時⑧,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⑨。妻與子,皆養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⑩,雖圣者不可為也。”
【注釋】
①有年:很多年。
②墟:廢墟。
③刑戮(lù):受刑罰或被處死。
④歸之官:指被官府抄沒。
⑤強心以智:勉強心力,自作聰明。
⑥多行可愧:多做愧對于心的事。
⑦薄功而厚饗(xiǎng):功勞很少而享受豐厚。
⑧豐悴(cuì)有時:意謂盛衰變化于瞬間。悴:衰弱,疲萎。
⑨自奉也博:自己享受豐厚。
⑩一身而二任:一個人擔負兩方面的任務。
【譯文】
“唉!我拿著鏝子到富貴人家干活有很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過一次,再從那里經過時,當年的房屋已經成為廢墟了;有的人家我曾去過兩次,也有去過那里三次的,而后來再經過那里時,也成為廢墟了。向他們的鄰居詢問,有的說:‘唉!他們家主人被判刑殺掉了?!械恼f:‘原主人已經死了,他們的子孫沒能守住遺產啊?!灿械娜苏f:‘人死了,財產都讓官府拿走了?!乙勒者@些情況來看,這不正是所說的光吃飯不做事,而遭到天降的災禍了嗎?不正是勉強自己去干自己才智所達不到的事,不選擇與自己的才能相稱的事,卻非要去冒充的結果嗎?不正是多做了虧心事,明知自己不行,卻非要勉強去做的結果嗎?又或許是富貴難以保住,功績少卻享受豐厚造成的結果吧?抑或是盛衰貴賤都有一定的時運,一來一去而不能經常保有吧?我的心憐憫這些人,所以選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愛富貴,悲傷貧賤,我豈不是與一般人不同嗎?”
他還說:“功勞大的人,他用來供養自己的東西多。妻室兒女都由我自己養活,我能力小,貢獻少,沒有妻室兒女也是可以說得通的。再則我是一個干體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我的能力不足以養活妻室兒女,那么就要既操心又勞力了。一個人既要勞力,又要勞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
【原文】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①”者也。然吾有譏焉②,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③?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④,不肯一動其心以蓄其妻子⑤,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⑥,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⑦,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⑧,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
【注釋】
①獨善其身: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后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
②譏:批評,非議。
③楊朱之道:楊朱主張為自己,即使拔一根毫毛而有利于天下,他都不肯干。出自《孟子·盡心上》。楊朱: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主張“貴己”“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
④夫(fú)人:那個人。
⑤畜(xù):養。妻子:古指妻子與子女。
⑥患不得之而患失之:未得時憂慮得不到,得到時又憂慮失去。
⑦貪邪而亡道:貪婪邪惡而沒有道義。亡:通“無”,沒有。
⑧警余:警醒自己。
【譯文】
我聽了他所說的話,起初還很疑惑不解,隨后又進一步跟著他的說法思考一下,或許他應該算是一個有賢德的人,大概就是那種所謂“獨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對他還是有些批評的話要說,覺得他為自己打算得太多,為別人打算得又太少,難道他是學了楊朱的處事之道了嗎?楊朱之道,他主張為了自己,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而那個王承福把有家當作勞心費力的事,不肯操點心來養活妻子兒女,難道會肯操勞心智為其他人嗎?盡管如此,王承福的賢德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貴,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起那些為了滿足生活上的欲望,甚至貪婪奸邪而沒有道義以致喪命的人,又好太多了!而且他所說的話,有很多對我大有警醒之處,所以我替他立傳,同時也是用來作為自己的借鑒吧。
【賞析】
這是一篇很有特色的傳記文,當時韓愈到京城長安調選。一次偶然的機會遇到泥瓦匠王承福,交談之中被他立身行事的特異之處所吸引,也對他所說的話深有感觸,于是為他寫下了這篇傳記,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一些觀點。
文中通過一個雖有官勛卻放棄軍功而自食其力的泥瓦匠王承福向作者口述的方式,講述了他的人生經歷,表達了他所認為的一種處世哲學。在此,韓愈針對王承福所提出的“各人盡他的能力,相互協作來求得生存”的主張,以及對他“獨善其身”這種處世態度的評斷,暗中流露出韓愈的社會主張和人生哲學。
從文章結構來分析,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略述王承福身世;第二部分借王承福的口氣闡述社會現實,肯定了那些憑靠自己雙手勞動自食其力的人,然后對照那些“少貢獻卻多享受”的剝削者,鞭撻了現實生活中不合理的社會現象;第三部分是對王承福言論的總結與評斷,同時以“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這樣的自鑒作結,實際上也是在規勸世人。如此結束全文,似在與人共勉,更覺親切,意義更加含蓄深婉。
本文先敘事后議論,使敘述和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表面上是一篇傳記體,但內涵卻是一篇借人物小傳展開議論的雜文,巧妙地將“自食其力”“多行可愧”“食焉而怠其事”“各致其能以相生”“獨善其身”等處世觀念羅列而出,留給人們一連串的人生思索。不能不說,這小小短文意義深廣??!
上一篇:韓愈《聽穎師彈琴》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韓愈《學諸進士作精衛銜石填?!吩?,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