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緒《春怨》
一位生平不詳、可能生于唐開元年間的馀杭詩人金昌緒,只為后世留下了一首小詩,而它卻一直傳誦人口,有其長久的藝術生命。詩題為《春怨》,是首五絕,只有四句,共二十個字: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的語言生動活潑,而且在章法上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值得拈出的一個特點是:它通篇詞意聯屬,句句相承,環環相扣,四句詩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中為五言絕句提出的“就一意中圓凈成章”的要求。這一特點,人所共稱。曾季貍在《艇齋詩話》中記述,有人問韓駒詩法,韓即舉此詩以示范。曾并說:“予嘗用子蒼之言,偏觀古人作詩規模,全在此矣。如唐人詩‘妾有羅衣裳,秦王在時作,為舞春風多,秋來不堪著’,又如‘曲江院里題名處,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風光君不見,杏花零落寺門前’……皆此機杼也。”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更把詩的寫法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如杜甫的《絕句六首》之一“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鹍雞”,屬于此類;另一種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這首《春怨》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贊美此詩“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潛也在《唐詩別裁集》中說:“一氣蟬聯而下者,以此為法。”
但這些評論只道出了這首詩的一個方面的特點。在欣賞這首詩時,還應當看到的另一特點是:它雖然通篇只說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卻不是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它總共只有四句詩,卻是每一句都令人產生一個疑問,下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而又令人產生一個新的疑問。這在詩歌藝術手法上是所謂“掃處還生”。
詩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說,黃鶯是討人歡喜的鳥。胡應麟在《詩藪·內編》卷六提到一首“晚唐郭氏奴作”的五絕:
黃雀銜黃花,飛上金井欄。
美人恐驚去,不敢卷簾看。
這位美人不敢卷簾,惟恐黃雀驚飛,是合乎常情的;而這首《春怨》詩中的女主角為什么卻要“打起黃鶯兒”呢?人們看了這句詩會茫然不知詩意所在,不能不產生疑問,不能不急于從下句尋求答案。第二句詩果然對第一句作了解釋,使人們知道原來“打起黃鶯兒”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鳥語與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鳥語中,黃鶯的啼聲又是特別清脆動聽的。人們不禁還要追問:又為什么不讓鶯啼呢?第三句詩說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時驚妾夢”。但人們仍不會滿足于這一解釋,因為黃鶯啼曉,說明本該是夢醒的時候了。
那么,詩中的女主角為什么這樣怕驚醒她的夢呢?她做的是什么夢呢?最后一句詩的答復是:這位詩中人怕驚破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去遼西的夢,是惟恐夢中“不得到遼西”。到此,讀者才知道,這首詩原來采用的是層層倒敘的手法。本是為怕驚夢而不教鶯啼,為不教鶯啼而要把鶯打起,而詩人卻倒過來寫,最后才揭開了謎底,說出了答案。
但是,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這里,還留下一連串問號:一位閨中少女為什么做去遼西的夢?她有什么親人在遼西?此人為什么離鄉背井,遠去遼西?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怨》,詩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難道怨的只是黃鶯,只怨鶯啼驚破了她的曉夢嗎?這些,不必一一說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讀者去想象,去思索。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
可以與這首詩參讀的有中唐詩人令狐楚的《長相思》二首之二:
綺席春眠覺,紗窗曉望迷。
朦朧殘夢里,猶自在遼西。
金昌緒的詩是寫一心希冀能在夢中與遠去遼西征戍之人會晤,而惟恐鶯啼驚破了這一好夢。令狐楚的詩是寫果真做了一個到遼西的夢,而夢醒之后,心情迷惘,悵望窗外曉色,分明已經夢覺,而回味夢中情景,又似此身仍在遼西。這兩首詩的構思不同,其所寫之事則相同。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金昌緒《春怨》詩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