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摩挲中國文化一久,心中就會呈現出重檐舒翼、四闥霞敞的黃鶴樓。這座位于武昌蛇山,堪稱“天下絕景”的歷史遺存,已經遠不能用其恢宏的建筑和燦爛的華彩來說明價值。面對黃鶴樓,就是在面對中國文人、中國文化。
早在黃鶴樓出現之前的東漢末年,就曾經有個叫禰衡的人為它設定了一種屬于文人的地氣。這位因“鏘鏗戛金玉,句句欲飛鳴”的《鸚鵡賦》而聞名的書生,同時也是個擊鼓好手,面對執槊而歌的曹操,他拒穿岑牟單絞之衣,硬是用一陣紛亂而有力的鼓點震懾了當朝權貴,使得曹操“本欲辱衡,終遭衡辱”。后來,這位放誕不羈的才子終于惹惱了江夏太守黃祖,被殺身死。此后禰衡的尸首就葬在長江之中的鸚鵡洲,而鸚鵡洲恰恰在蛇山舉目可及。也許是要與禰衡傲岸的文人氣性對應,公元233年,蛇山的黃鵠磯上出現了一座高標嶙嶒的建筑——黃鶴樓。
與禰衡所營建的文化氣氛呼應,黃鶴樓一經建成,就被濃烈地涂上了神秘的色彩。傳說仙人王子安曾在這里控鶴飛升,落日黃昏之下,拂塵與江水合一,鶴羽與檐角合一,神話附著于雄險奇崛的黃鶴樓,美麗的就不單純是神話。當仙人執一片橘皮畫遍樓閣的四壁,一千只黃鶴齊飛,黃鶴樓就被拱衛在了神圣的光環之中。
而這座臨江而起的建筑真正大噪天下,應該是從崔顥的到來開始的。一個禰衡一個王子安,構筑了黃鶴樓的傳說與真實,引得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人嘖嘖連聲,紛紛著文題詩。但這些詩文大家似乎都沒有高過這位開元進士。崔顥一生也寫過許多輕薄浮艷的詩歌,偏偏這首“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絕唱千古,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磅礴的樓勢,恢宏的水勢和眷眷的鄉愁,被崔顥渲染得淋漓盡致,以至于謫仙人李白登臨樓上,也只能長嘆一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投筆擲硯,無作而去。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已成為歷代文人墨客抹不去躲不脫的主題。黃鶴樓作為一座客觀實在的木質構建,自然耐不住風雨的剝蝕和歷史的煙塵,幾乎每個朝代都要重建,每個朝代都被毀圮,致使“樓之興廢,更莫能記”。那么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結使人們如此地沉迷呢?每一次興建和修葺,真的就是為一座樓嗎?我覺得,傳說也好,史實也好,歷代文人的詩文墨跡也好,都在放大和延伸著黃鶴樓的文化內涵,而黃鶴樓屢廢屢建,也正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直接呈示。“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國文人將生命意識盡數收伏于黃鶴樓前,為的就是對應浩蕩的長江水和已經淹沒的鸚鵡洲。
上一篇:崔顥《黃鶴樓》原文注釋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崔顥黃鶴樓》注釋、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