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陳師道
書當快意讀易過,客有可人期不來。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時開?
作于元符二年(1099)困居徐州時,盡管不堪其貧,作者卻不以為意,依然左右圖書,欲以文學名后世。其時黃庭堅被斥逐戎州,蘇軾被貶海外,張耒任職宣州,皆無因相見。時有《寄黃充》詩也說:“俗子推不去,可人費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娛!”可參讀。
全詩發抒生活苦悶,純以意為。前二各說一事,上句說心愛的書可惜容易讀竟——要是總有“且待下回分解”敢情好,只是想得美!誰叫你一讀起來連飯也不想吃,非一口氣讀竟不行。所以從古以來樂讀的人對心愛的書,就存在想讀完又怕讀完、一種自相矛盾的心態,如嵇康“每讀二陸之文,(就)未嘗不廢書而嘆,恐其卷之竟也。”
下句說性情投合的人,天天盼他來,老是盼不來——盼誰誰就來敢情好,還是想得美!沒有預約,可人怎么會來?可人非神,何從知道你盼他來?即使知道你盼他來,但可能因為不得已的原因,未必來得了。此一命題的逆命題,即“俗子推不去”,也成立,但無重復必要。首句換言讀書,各為一意,了不相干而又未嘗無干,頓覺精警無比。
誰沒讀過好書,誰沒有期待過可人?這兩句所寫,都是常人共有的生活感受,而又發常人所未發,所以叫人過目不忘,覺得作者簡直是在為我寫心。末二句由以上個別事例推及一般,說人生事與愿違的情況之多,往往如此,結論是難怪人生的苦惱總是多于快樂。詩的結論代表了一種認識誤區。作者不明白什么是“完一美”,若要好,須是了也(“一定要有完全的休止,才紡織成完美的音樂”)。凡事都要進得去、出得來呀。作者只知道讀書投入的樂趣,然而好書讀竟也是一種滿足呀。作者又未免太自我中心,可人不來,你為何不去呢?再說也可以打個電話約呀。何必自找煩惱呢?此東坡所以為東坡,而后山所以為后山。
本篇畢竟道出了很有意思的生活體驗,固無妨其為佳作。
上一篇:陳師道《示三子》賞析原文與詩歌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