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袁紹
初平元年
【題解】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時,關東各郡首領聯合起來抗董,渤海太守袁紹被推為盟主。袁紹和韓馥密謀,立劉虞為帝,并想要和曹操聯盟,被曹操所拒。后來,袁紹割據河北等地,成了曹操的勁敵。
【原文】
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①,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②。今幼主微弱③,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④,而一旦改易⑤,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⑥。(《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注釋】
①義兵:正義的軍隊。
②此以義動故也:這是行動是正義的緣故。
③幼主微弱:幼主,當時漢獻帝劉協只有十歲,故稱。微弱:年幼弱小。
④昌邑亡國之釁:昌邑,昌邑王劉賀。漢昭帝死后被立為帝,在位僅二十七天,因破壞漢家制度而被廢除。
⑤改易:指袁紹要改立劉虞為帝的事情。
⑥諸君北面,我自西向:北面,古時皇帝面朝南而坐,臣子面朝北覲見皇帝,所以北面代稱臣。而袁紹所要立的劉虞也在北面,此處算是一語雙關。意為你們盡管向北面的劉虞稱臣,但是我要向西征討董卓,迎接漢獻帝。
【精要簡介】
此文的創作背景就是在董卓之亂時期。
董卓,隴西人,漢靈帝時任職并州牧。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辯即位,外戚、宦官專權,董卓趁機帶兵入京,廢除少帝,改立九歲的劉協為帝,也就是漢獻帝。董卓則為相國,獨攬朝政。關東各軍起兵討伐他時,他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燒了京都洛陽,逼迫百官和百姓西行,他則帶兵守在洛陽,和聯軍作戰,后被王允、呂布所殺。
此時,袁紹也動了心思,想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袁紹和曹操商議,想要拉攏曹操。曹操沒有接受,并寫下了這篇《答袁紹》。
上一篇:曹操《短歌行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策立卞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