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祠令
建安二十一年
【題解】
春祠,就是春祭。曹操平定漢中后,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二月返回鄴城,在宗廟祭祀、慶功,然后發布了這項命令。
【原文】
議者以為祠廟上殿當解履①。吾受錫命②,帶劍不解履上殿,今有事于廟而解履,是尊先公而替王命,敬父祖而簡君主,故吾不敢解履上殿也。又臨祭就洗③,以手擬水而不盥。夫盥以潔為敬,未聞擬而不盥之禮,且“祭神如神在④”,故吾親受水而盥也。又降神禮訖,下階就幕而立⑤,須奏樂畢竟,似若不衎(kàn)。烈祖⑥,遲祭不速訖也,故吾坐俟樂闋送神乃起也⑦。受胙納袖⑧,以授侍中,此為敬恭不終實也⑨。古者親執祭事,故吾親納于袖,終抱而歸也。仲尼曰:“雖違眾,吾從下⑩”,誠哉斯言也?。(《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又《文館詞林》六百九十五)
【注釋】
①解履:脫鞋。古時席地而坐,入室、上殿都要脫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漢獻帝允許曹操可以佩劍、穿鞋上殿。
②錫命:帝王的命令。
③就洗:洗,古時盥(guàn)洗使用的青銅器皿,形狀像淺盆。此處指澆水洗手。
④祭神如神在:出自《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就好比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時候,就好比神明真的在那里。
⑤幕:又作“坐”。
⑥烈祖:對祖先的敬詞。
⑦俟樂闋送神:等待樂章奏完送神曲。
⑧胙:祭祀用的肉。
⑨終實:自始至終都誠心誠意。
⑩雖違眾,吾從下:出自《論語·子罕》:“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意思為,在孔子看來,臣子拜見君主,要先在堂下磕頭,然后再去堂上磕頭,是合乎禮法的。而今只是在堂上磕頭,是倨傲的表現。雖然和大家不一樣,但我還是主張要在堂下磕頭。
?誠哉斯言:這話說得實在是對呀。
【精要簡介】
在這篇文章中,曹操批評了一些舊禮節:上殿要脫鞋;祭祀之前要模仿洗手的樣子,但不是真的洗手;降神禮結束后,主祭人還要走下臺站著,等待樂章結束;祭祀結束后,還要把祭肉放在衣袖里。曹操對于上述禮節很是不理解,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主張改革舊時的祭祀禮儀。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是一個務實之人,并有創新精神。
上一篇: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曹植私出開司馬門下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