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因其祖、父俱在河南做官,所以居家河南。29歲時及進士第,32歲被授校書郎,36歲授翰林學士。元和九年因上疏請急捕刺武元衡者,為宰相所惡,被貶為江州司馬。長慶二年出杭州刺史,任上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筑之堤為“白堤”。晚年官太子少傅,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為時而著,詩歌為事而作,是繼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偉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題解】此詩作于貞元三年,當時16歲,是應考習作。按科考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與詠物詩相類似。
【注釋】1.賦得:寫得了詩,寫出了詩。2.離離:歷歷,分明的樣子。形容野草茂盛,長長下垂的葉子隨風搖擺的樣子。3.遠芳:蔓延到遠方的野草。4.侵:侵占,覆蓋。5.晴翠:晴朗陽光下一片青翠的野草。6.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7.王孫:貴族子孫、公子,這里指朋友。8.萋萋:野草茂盛的樣子。
【串譯】古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一次枯干,一次繁盛。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重新生長出來。伸向遠方的野草覆蓋了古老的道路,晴朗陽光下的碧草通向荒涼的城鎮。又送走了親密的朋友,這離別之情如綿綿的野草,盈滿了胸懷。
【賞讀提示】此詩是通過對古原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誦讀時請著意詩的命題——“古原草送別”?!肮旁荨笨磥砗芷匠#瑓s抓住了“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融入了送別之意。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古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翱荨獦s”與“榮——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后者就成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斬不盡鋤不絕,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就能重新發芽,很快蔓延原野。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一旦春風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這就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如果說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但把重點落在“古原”,以引出來“送別”題意。用“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發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匆娸螺路疾荻鏊蛣e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著別情。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呀!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別”連在一起。
誦讀時請注意:“古原草”送別,與花前柳下別、長亭別、江中別雖然都是送別,但還是有所區別的?!肮旁菟蛣e”主要不是別人或別情,而是重意于野草生命力的旺盛頑強和新生,以這種原草的綿綿不絕來表達友人之間情誼的長久和芬芳。語態不浪漫,但須堅毅、堅實。
【推薦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上一篇:《白居易·琵琶行(節選)》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白居易·長相思》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