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黨道德
政黨本質上是特定階級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階級政治力量中的領導力量,是由各階級的政治中堅分子為了奪取或鞏固國家政治權力而組成的政治組織。政黨以執政為目標,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標和意識形態,針對國家和社會議題有自己的主張,訂立政綱展示愿景。17世紀以后,歐洲國家產生了政黨,并在后來逐漸演變為近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其中,以英國、美國為代表,形成了兩黨制;以法國為代表,形成了多黨制。近代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開始出現。1836年,英國憲章運動誕生了第一個工人政治團體倫敦工人協會。馬克思主義認為政黨是在階級基礎上產生的,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列寧和毛澤東指出,現代政黨是階級的領導者。政黨制度是一個國家的政黨行使政權或干預政治的方式。各國的政黨制度是由各自不同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自然而然發展起來的,一般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不過是政黨干預政治的習慣形式的統稱。目前世界各國的政黨制度有兩大類型,一類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一類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黨制度。
“國家猶如一部政治機器,政黨就是這部機器的發動機,民為邦本,國無民不立;黨為民魂,民無黨不活。”現代社會,政黨與道德密不可分。西方政黨在產生之初時,多數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認為政黨是一種非道德性的政治團體。麥迪遜認為各種黨派都在“煽動他們彼此仇恨,使他們更有意觸怒和壓迫對方,而無意為公益而合作。”羅伯斯庇爾認為黨派就是陰謀,“無論我在哪里見到了野心、陰謀、詭詐和馬基雅維利主義,我就會在哪里發現宗派。”然而,隨著人民群眾地位的提高,公民參政能力的增強,使得政黨逐步由精英型政黨轉變為群眾型政黨。“群眾型政黨是依靠政治信仰和政黨組織進行動員的。政治信仰可以轉化為一種道德的力量,而道德約束可以推動公民對政黨的積極參與。”為了保證政黨的合法性,道德開始在政黨運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黨組織開始從道德的高度審視并制定和完善自身的政治主張,同時在遴選黨員時也采用了嚴格的道德標準。政黨的精英和領袖則經過層級的道德選拔,往往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在群眾型政黨的政治活動中,公共利益逐漸成為政黨道德訴求的中心。公共價值不僅成為執政黨的道德邏輯,而且成為鼓勵公民政治參與的一種倫理動員。”
馬克思主義政黨向來注重道德建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共產主義運動的目的是保障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保障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本身就具有道德意義。列寧非常重視黨的紀律建設,指出:“無產階級實現無條件的集中和極嚴格的紀律,是戰勝資產階級的基本條件之一。”中華民國成立伊始,政黨紛立。孫中山為此多次呼吁政黨應有自己的黨綱,注重黨德培養,“倘使喪失黨德,則國家前途無限危險”。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黨的道德建設思想,鄧小平同志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作為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江澤民同志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強黨的建設。
(一)政黨道德的存在意義
所謂政黨道德是指政黨及其成員在政治活動中體現出來的道德心理、道德理想和道德要求。政黨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法治社會凸顯政治道德,政治道德秩序的建立尤其是政黨道德建設是事關整個社會倫理秩序的關鍵。
首先,政黨道德關系國利民福。政黨活動以執政為目標,政黨一旦掌握國家權力,政黨的政策就會成為政府的政策。政黨道德會直接影響政黨的政策導向,決定政策的利益出發點。政黨有德,其制定的政策自然以公共利益為依歸;政黨無德,一旦執政自然以權謀私,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孫中山先生強調,政黨如具黨德,并使“全國人民人人具有此種道德,具有此種思想,則中華民國之政治可以立見發達,中華民國之基礎可以日益鞏固”。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說明,政黨講道德,國勢則強,人民生活就幸福。中國共產黨能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重要的原因在于重視黨德建設,得到了人心。政黨道德有助于政黨實現自己政治抱負,并敢于承攬相應的政治責任,根據人民意愿實事求是地推動民生建設,為人民謀福利。
其次,政黨道德關系政黨存亡。從政黨發展的歷史來看,黨德墮落是政黨消亡的根源。梁啟超先生考察各國政黨后,指出:歷觀外國政黨勢力之消長,而深窺其微,則號令之整否實為之原。若一黨既結合于公共之目的,有奮斗之精神,而復濟之以公正之手段,則一時黨勢雖小,終必大得國民之同情,而發達擴張其黨勢。今之政黨員者但使一黨主張之無誤,以公正之手段求國民之同情,自必能發達其黨勢。孫中山強調:“政黨之發展,不在爭一時勢力之強弱以為進退,全視乎黨人智能道德之高下,以定結果之勝負。”一個政黨如果失去理想,道德敗壞,則離消亡不遠了。人民群眾首先是根據一個政黨的道德狀況來決定是否接受和擁護這個政黨,如果一個政黨對自己約束不嚴、信用缺失,即使這個政黨的黨綱對人民群眾很有吸引力,也會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
最后,政黨道德關系風俗改良。政黨之成員一般皆為社會之精英,對社會影響力很大,政黨道德自然為影響社會風俗之關鍵。政黨活動是當今世界政治之常態,政黨作為最重要的政治組織,本身也擔負著引領社會道德風尚的責任。孫中山先生認為政黨是培育國民革命意識,堅定崇高社會信仰的必要手段,指出:“政黨自身之道德尤當首先注重,以堅社會之信仰心。”在當代中國,黨員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為全社會的先進分子,黨員應以先覺覺后覺,以先知教后知。如果政黨綱紀松弛,黨員道德敗壞,人民群眾不以黨員為榮,而以黨員為恥,則有可能導致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下滑。
(二)政黨道德的核心理念
政黨道德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一個政黨的性質。一個政黨立黨為了什么?執政又是為了什么?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著這個政黨的性質。如果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立黨執政,那么這個政黨道德的核心理念自然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立黨執政,那么這個政黨道德的核心理念自然就是“立黨為私,執政為己”。在中國的歷史上,為一己私利而活動的政黨很多。民國初年,政黨林立,一些政黨罔顧人民疾苦,李大釗痛斥道:“今之以言論號召于天下者多挾其黨見之私。他們具同黨神圣、異黨盜賊之眼光,挾順我者生、逆我者死之氣焰,以觀人論事,而于民生疾苦、國勢阽危之實狀,未嘗有所經心寓目,其私心黨見之足以禍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政黨,往往打著民主的口號,實質都是代表一些特定階級利益的集團。一些民主不成熟的國家,經常曝光一些政黨丑聞,政黨亂政現象也較為常見。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政黨道德的核心理念是“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為人民服務”在政黨道德領域的具體體現。在當代中國,政黨道德應為國家造幸福、為人民謀福利。“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基礎。毛澤東同志說過,立黨為公還是立黨為私,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分水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鄧小平同志指出:“全黨要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江澤民同志強調:“全黨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都是為了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人民的利益。”黨要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切工作都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始終為人民謀利益,辦實事、辦好事,千方百計為人民群眾服務。
“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歸根結底就是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黨為公”是指中國共產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外,沒有任何的私利可言。其核心是“公”字,“公”是國家和民族的公共利益,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立黨為公,就是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要反映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體現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體人民的共同理想。“執政為民”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是人民的政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中國共產黨會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其核心是“民”字,在當代中國,“民”就是最廣大人民,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執政為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立黨為公和執政為民,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統一的整體。立黨為公是執政為民的前提條件,執政為民是立黨為公的本質要求。
(三)政黨道德的基本要求
不同的社會和時代對政黨會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政黨道德的基本要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政黨本身的基本道德要求,二是政黨對其黨員的基本道德要求。這兩個方面相互影響,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政黨和黨員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則的無產階級政黨,必然對其成員具有道德要求,這是其所要實現的理想的性質決定的。同樣,黨的組織建設又為黨員理想的堅定性提供了相應的保障”。對政黨本身的道德要求與社會民眾對政黨的期待密切相關,是社會發展在道德領域對政黨的基本規制。黨派不同,對黨員的基本道德要求也不同,但一般而言,黨員的道德要求肯定要高于社會對普遍公民的道德要求。
在當代中國社會,中國共產黨的道德要求也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黨成立之時直至執政,是以革命黨的身份出現,政黨道德主要體現為革命道德。改革開放后,政黨道德從革命道德走向經濟倫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倫理轉型。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政黨道德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緊扣“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核心理念,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目標,不斷深化著其基本要求。這種道德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遵守憲法,依法治國。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政黨活動的邊界。憲法也是人民自由與平等權利的根本保障,是體現全國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成果,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為歷史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則、重大方針、重要政策在國家法制上的最高體現。各政黨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任何政黨,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遵守憲法,必然要求依法治國。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刻吸取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成敗得失,依法治國是基本的治國方略。違憲將動搖黨執政的根本,影響黨執政的合法性。遵守憲法,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道德要求。
民主集中,文明執政。政黨活動除了守法,還必須文明有序。中國古代社會朋黨之爭,是一種你死我活的殘酷政治斗爭。到了近代,政治家對于文明有序進行政黨活動十分重視。孫中山曾提到“黨爭有一定之常軌,茍能嚴守文明,不為無規則之爭,便是黨德”。政黨活動做到文明有序,一方面要反對黨內專制獨裁搞“一言堂”,因為政黨專制必然會導致國無寧日;另一方面要反對無組織無紀律,因為黨無組織原則必然導致一盤散沙,失去凝聚力和戰斗力。中國共產黨在政治活動中,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與集中相結合。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重大問題都要由黨的委員會民主討論,做出決定。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在政黨活動中,堅持貫徹好民主集中制,防止黨內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做到文明執政,是我國執政黨的內在道德要求。
科學發展,和諧共享。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負有促進社會發展、實現和諧共享、提升民眾幸福的道德責任。發展是世界性主題,人們對于社會應如何發展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既有經驗也有教訓,當今環境污染問題就是極其重要的教訓。作為執政黨,關鍵是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符合世界發展之潮流,也即做到科學發展。孫中山先生曾指出:“政黨所持之黨綱,當應時勢之需要,以合乎世界之公理。”科學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全體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應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改革的利益不能被少數人占有。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關系,尊重和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防止利益關系失衡,打破既得利益團體的藩籬,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深化發展,推進改革,實現和諧共享是增進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的迫切要求。
忠誠于民,忠誠于黨。“政黨之要義,在為國家造幸福、人民謀樂利”。忠誠是當代中國政黨道德核心理念的直接體現。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政黨忠誠道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黨忠誠于人民,二是黨員忠誠于黨。中國共產黨是領導者,也是服務者,人民群眾永遠是黨的服務對象。沒有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方針和政策將難以實現。人民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黨的方針和政策不能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更不能追求自己的私利。黨忠誠于民,要求黨貫徹好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做到尊重群眾、服務群眾和發展群眾。黨員忠誠于黨,是對黨員的組織要求,也是一種政治道德。黨員有相應的權利,但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黨員背叛黨,違反黨的章程,踐踏黨的紀律,是極不道德的行為。只有黨員忠誠于黨,黨組織才會有凝聚力、號召力和執行力,政黨的發展才能欣欣向榮。從道德角度看,黨員忠誠于黨與黨忠誠于人民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黨忠誠于人民,黨才具備要求黨員忠誠于黨的道德合法性;黨員忠誠于黨,黨才具備忠誠于人民的行動力。
上一篇:名譽在政治活動道德評價中的作用
下一篇:政府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