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道陵》人物故事小傳
張道陵(公元34—156年),原名張陵,東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被尊為道教的創始人,是道教最早支派之一五斗米道的創始人。道教徒尊稱之為張天師、祖天師或第一代天師。曾任江州令,順帝時(公元126—144年)與弟子前往四川鶴鳴山(或鵠鳴山)修道,永和六年(公元141年)作道書24篇,并用符水咒法為人治病,創立道教。因教徒入教須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據《神仙傳》載,張陵曾入太學,博通五經,后因感學五經無助于延年益壽,遂改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法,后聽說蜀人純樸,蜀中又多名山,遂攜弟子入川修道。他又擅長治病,不少人前來拜師,弟子多達數萬。他立祭酒為首領,規定入教者需交納米、絹等物品并參加規定的勞動。他還買藥煉丹,能行仙術。后同弟子王長、趙升一起升天。關于張陵還有許多傳奇的記載,如他在漢靈帝熹平(公元172—177年)末年為巨蛇吞食,他的兒子張衡怕人知道后恥笑,就謊稱他已羽化升仙,眾人相信張道陵已成仙人,愈發敬重他。合于正史,張道陵的基本活動是清楚的,可以確認為五斗米道的創始人。子衡、孫魯與張陵同稱為道教的“三張”。
[正 史]
(張魯之)祖父陵,客①蜀,學道鵠鳴山②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③行其道。
《三國志·魏書·張魯傳》卷八
初,(魯之)祖父陵,順帝時客于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
《后漢書·劉焉傳》卷七五
〔注 釋〕
①客:寄居他鄉。②鵠鳴山:或作鶴鳴山,在今四川大邑縣境內。③衡:指道教另一創始人張衡。
〔相關史料〕
第一代(天師)張道陵。
驅風疾霆,機斡萬靈,亶惟神智,使濁而清,道常無隱,滿腹仙經,鹿奔虎乘,悠然上升。
《漢天師世家》卷一
天師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縣人也。本太學①書生,博采五經,晚乃嘆曰:“此無益于年命。”遂學長生之道,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于繁陽山。丹成服之,能坐在立亡,漸漸復少。后于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制命山岳眾神之術,行之有驗。初天師值中國紛亂,在位者多危,退耕于余杭。又漢政陵遲,賦斂無度,難以自安,雖聚徒教授,而文道凋喪,不足以拯危佐世。陵年五十方退身修道,十年之間已成道矣。聞蜀民樸素可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于鶴鳴山隱居。既遇老君②,遂于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若服之,當沖天為真人,然未有大功于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后服丹即輕舉。巨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見五臟,外集外神。乃行三步九跡,交乾履斗,隨罡所指,以攝精邪。戰六天魔鬼,奪二十四治,改為福庭,名之化宇,降其師為陰宮。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罹其害。自六天大魔推伏之后,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于晝,鬼行于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戮。于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今西蜀青城山,有鬼市并天師誓鬼神碑石天地石日月存焉。
《四庫全書本·神仙傳》
〔注 釋〕
①太學: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學之名始于西周。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設五經博士,弟子50人,為漢代太學之始。東漢時太學大發展,學生多時達3萬人。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儒家經典。五經之名始于漢武帝時。②老君:道教尊奉老子為老君或太上老君。
上一篇:《張讓、趙忠》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讓、趙忠》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張釋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張釋之》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