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多磨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名字與光輝的歐洲文藝復興緊密相連,他的多才多藝和淵博的知識早已被傳頌為歷史的佳話。達·芬奇不僅在繪畫,雕塑和建筑的藝術創造走在時代的前面,而且還在機械、軍事科學、植物學、解剖學、地質學、地理學、水力學、空氣動力學、光學等科學領域研究方面有巨大貢獻。
據史料記載,達·芬奇于1482年去米蘭為洛多維科、斯福查大公服務時,是以能制造便于運輸的大炮、戰車和各種有奇異功效的機器同時精通繪畫和雕塑來介紹自己的。可見他是一個十分有膽識和有多方才能的強人。后來斯福查大公要他給自己的父親弗朗切斯科、斯福查將軍塑一尊騎馬雕像。達·芬奇承擔下這個任務,當他完成石膏原型,準備翻鑄青銅時,法國軍隊占領米蘭,而未達心愿,更可惜的是他的雕塑作品竟成了法軍練習射擊的靶子。雕塑被破壞了,后人只能從草圖上去想像這座巨大雕像的雄姿了。
達·芬奇在圣瑪利亞·德·格拉契教堂的食堂繪制的壁畫《最后的晚餐》也在歷遭劫難中保留下來,不過這幅名畫是在多次修補后出現在世人面前的。事實上最初的原因是由于達·芬奇在繪制時,使用了一種自己配制的顏料,他對傳統畫濕壁畫的畫法一直不滿意,因為那種畫法,必須趁著墻壁面未干之前一次畫完,一經干固就難改動。他想發明一種新顏料配方,不必受此限制,就是在顏料中摻進油和蛋白。用這種顏料畫后,效果果然不錯,曾獲得一致好評,但是過了些時間,便開始變質、畫面變的模糊不清起來。直到18世紀,進行過兩次修補。后來拿破倫軍隊又在畫的下面鑿開一道門,19世紀對該畫又重新修補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教堂的圓頂被炸毀了,戰后又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整修,人們發現剝去后人加上去的顏料層,顯露出達·芬奇親筆畫的部分。再次經過嚴格的整修,《最后的晚餐》終于以更多的原來面貌重放異彩。
如果說《最后的晚餐》是西方最著名的宗教題材的壁畫,那么,《蒙娜·麗薩》則無愧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肖像畫了。這幅肖像畫耗費了畫家四年的心血,他把最能表達人物內心感情的臉和手充分地描繪在半身肖像中,這種畫法,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肖像畫樣式,它迅速為全意大利和北歐畫家們所采用,一直風行到十九世紀。進入本世紀后,這幅名作卻遭到西方一些激進派評論家和畫家的譏諷,以示他們對傳統藝術的叛逆,然而他們錯誤對待歷史遺產的做法,絲毫無損它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崇高歷史地位。
達·芬奇還為韋基奧宮繪制過一幅大型壁畫《安吉利亞之戰》,但他只畫完了壁畫的中央部分,以后再沒有繼續下去。這件未完成的杰作也是由于達·芬奇熱衷于他發明的新顏料而使畫面退色無法辨認的,后來又被別的畫家覆蓋了新畫,達·芬奇的原作便徹底消失了,所幸的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親自臨摹過這幅畫的主要部分,只能從他的手稿中想像出原作的宏偉氣概。
達·芬奇,一顆文藝復興盛期的巨星,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并沒有受到他的祖國意大利的重視,以致在他的晚年仍然過著無依無靠的漂泊生活,最后只得應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之召移居到法國度過殘年。
上一篇:名不副實的釋高閑
下一篇:名作家緣何尋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