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濟格》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阿濟格》人物故事小傳
阿濟格(公元?—1651年),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初授臺吉,后封貝勒。自幼練兵習武,驍通善戰,在錦州、寧遠一帶與明軍多次作戰,屢屢獲勝。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進封武英郡王。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隨多爾袞入關,在山海關打敗李自成起義軍,以功進英親王。繼任靖遠大將軍,統軍轉戰陜西、河南、湖北、江西等地,大敗起義軍余部。還京后,因與多爾袞有矛盾而被貶郡王。八年,被告欲謀亂,削爵賜死,諸子皆廢為庶人。
〔正史〕
阿濟格,太祖①第十二子,初授臺吉。天命十年②,從貝勒莽古爾泰伐察哈爾,至農安塔。十一年,偕臺吉碩托伐喀爾喀巴林部,復從貝勒代善伐扎魯特,皆有功,授貝勒,天聰元年③,偕貝勒阿敏伐朝鮮,克五城。從上伐明,偕莽古爾泰衛塔山糧運。會師錦州,薄寧遠,明兵千余人為車營,掘壕,前列火器,阿濟格擊殲之??偙鴿M桂出城陣,上欲進擊,諸貝勒以距城近,諫不可,獨阿濟格請從。上督阿濟格馳擊明騎兵至城下,諸貝勒皆慚,奮不及胄,亦進擊其步軍,明兵死者大半。二年,以擅主弟多鐸婚,削爵,尋復之。
三年,偕濟爾哈朗略明錦州、寧遠,焚其積聚,俘三千。復從上伐明,克龍井關,下漢兒莊城,克洪山口。進次遵化,擊斬明總兵趙率教。薄明部,袁崇煥,祖大壽以兵二萬赴援,屯廣渠門外,師逐之,迫壕,阿濟格馬創,乃還。尋偕阿巴泰等略通州,至張家灣。尋從上閱薊州,遇明山海關援兵,阿濟格偕代善突入敵陣,大破之。
四年,復從伐明,趨廣寧,會師大凌河。夜圍錦州,明兵襲阿濟格營,霧不見人,阿濟格嚴陣待,青氣降,霧豁若門辟,急縱擊,獲明裨將一、甲械及馬二百余。上酌金卮親勞之,授圍城方略。尋聞明增兵,上命楊古利率八旗巴牙喇兵之半以益軍。大壽弟大弼逐我軍中偵騎近上前,上擐甲與戰,阿濟格馳至,明兵步騎邏出,奮擊卻之,斬明裨將一。上以所統兵付阿濟格,明監軍道張春援至,又戰于大凌河,截殺過半,逐北四十里。
六年,從伐察哈爾,林丹汗遁。上移師伐明,令阿濟格統左翼及蒙古兵略大同、宣府,盡得張家口所貯犒邊財物。七年,城通遠堡,迎降將孔有德,拒明及朝鮮兵。詔阿攻明及朝鮮、察哈爾三者何先,阿濟格言當攻明。偕阿巴泰略山海關,詔責其不深入,阿濟格言:“臣欲息馬候糧,諸貝勒不從。”上曰:“汝果堅不還,諸貝勒將棄汝行乎?”八年,從伐明,克保安,拔靈丘。
崇德元年④,進武英郡王。偕饒余貝勒阿巴泰及揚古利伐明,自雕鶚堡入長安嶺,薄延慶。越保定至安州,克昌平、定興、安肅、寶坻、東安、雄、順義、容城、文安諸縣,五十六戰皆捷,俘人畜十余萬。又遣固山額真譚泰等設伏,斬遵化三屯營守將,獲馬百四十余。得優旨,賜鞍馬一。師還,上迎勞地載門外十里,見阿濟格勞瘠,為淚下,親酌金卮勞之。上伐朝鮮,命守牛莊。二年,碩托攻皮島未下,阿濟格督所部水陸并進,克之。上遣使褒勞。
四年,從伐明,阿各揚言欲以紅衣炮攻臺,守者懼,四里屯、張剛屯、寶林寺、旺民屯、于家屯、成化峪、道爾彰諸臺俱下。尋還守塔山、連山,俘人馬千計。復偕阿巴泰略錦州、寧遠。六年,偕濟爾哈朗圍錦州。守郛蒙古臺吉吳巴什等議舉城降,祖大壽覺之,擊蒙古兵,阿濟格夜登陴助戰,明兵敗,徙蒙古降者于義州。屢擊敗明兵,賜銀四千。
洪承疇率諸將王樸、吳三桂等援錦州,號十三萬。上親視師,營松山。明兵奔塔山,阿濟格擊之,獲筆架山積粟,又偕多爾袞克敵臺四,擒明將王希賢等,樸、三桂僅以身免。明兵猶守錦州、松山、杏山、高橋諸地,上還盛京,命阿濟格偕杜度、多鐸等圍之。承疇夜出松山襲我軍,阿濟格等督眾環射之,明兵敗還,城閉不得入,其眾二千皆降。七年,圍杏山,遣軍略寧遠。三桂以四千人駐塔山、高橋,不戰而退,縱兵四擊,又迭敗之。八年,復偕濟爾哈朗攻寧遠,軍城北,布云梯發炮,城圮,克之;抵前屯衛,攻城西,斬首四千余,明總兵黃色棄城遁,復克之。
順治元年⑤,從入關破李自成,進英親王,賜鞍馬二。命為靖遠大將軍,自邊外入陜西,斷自成歸路,八戰皆勝,克城四,降城三十八。時自成為多鐸所敗,棄西安走商州。詔多鐸趨淮、揚,而命阿濟格率師討自成。自成南走,眾尚二十萬,規取南京。阿濟格以師從之,及于鄧州,復南至承天、德安、武昌、富池口、桑家口、九江,屢破敵,自成走死,斬其將劉宗敏,俘宋獻策。宗敏,自成驍將;獻策,自成所倚任,號軍師者也。
明將左良玉子夢庚方駐軍九江,師至,執總督袁繼咸等,率成步兵十萬,舟數萬,詣軍門降。是役凡十三戰,下降縣:河南十二,湖廣三十九,江西、江南皆六。捷聞,上使赴軍慰勞,詔曰:“王及行間將士馳驅跋涉,懸崖峻嶺,深江大河,萬有余里,勞苦功高。寇氛既靖,宜即班師。其招撫余兵,或留或散,王與諸大臣商榷行之?!痹t未至,阿濟格率師還京師。睿親王多爾袞責阿濟格不候詔班師,又自成未死時,先以死聞,遣人數其罪;又在午門張蓋座,召而斥之。復議方出師時,脅宣府巡撫李鑒釋逮問赤城道未壽錅及擅取鄂爾多斯、土默特馬,降郡王。尋復之。五年,剿天津、曹縣土寇。十一月,率師駐大同,蓋瓖叛,督兵討之,旋命為平西大將軍,率固山額真巴顏等討瓖。六年,瓖將劉廷犯代州,遣博洛赴援,圍乃解。
多爾袞至大同視師,時阿濟格兩福晉病卒,命歸視,阿濟格曰:“攝政王躬攝大政,為國不遑,吾敢以妻死廢國事?”阿濟格自以功多,告多爾袞曰:“輔政德豫親王征流寇至慶都,潛身僻地,破潼關,西安不殲其眾,追騰機思不取,功績未著,不當優異其子。鄭親王乃叔父之子,不當稱‘叔王’。予乃太祖之子,皇帝之叔,宜稱‘叔王’。”多爾袞斥其妄,令勿預部務及交接漢官。尋復偕鞏阿岱攻大同,會降將楊振威斬瓖降,墜其城睥睨五尺,乃還。八年⑥正月,多爾袞薨于喀喇城,阿濟格赴喪次,諸王夜臨,獨不至,召其子郡王軍親以兵脅多爾袞所屬使附己。喪還,上出迎,阿濟格不去佩刀。勞親兵至,阿濟格張纛與合軍。多爾袞左右訐阿濟格欲為亂,鄭親王濟爾哈朗等遣人于路監之。還京師,議削爵,幽禁。逾月,復議系別室,籍其家,諸子皆黜為庶人。十月,監守者告阿濟格將于系所舉火,賜死。
阿濟格子十一,有爵者三:和度、傅勒赫、勞親。和度,封貝子,先卒。勞親與阿濟格同賜死。
傅勒赫,初封鎮國公。坐奪爵,削宗籍。十八年,諭傅勒赫無罪康熙元年,追封鎮國公。子構孳、綽克都,并封輔國公。綽克都,事圣祖。從董額討王輔臣,守漢中,攻秦州,師無功。授盛京將軍,又以不稱職,奪爵。上錄阿濟格功,以其子普照仍襲輔國公,坐事奪爵,以其弟經照仍襲輔國公。雍正間,普照亦以軍功復爵,卒。世宗諭曰:“普照軍前效力,且其兄女為年羹堯妻,故特予封爵。今羹堯負恩誅死,此爵不必承襲?!本訑的?,經照亦坐事,奪爵。普照、經照皆能詩。乾隆四十三年,命阿濟格之裔皆復宗籍。經照子孫遞降,以奉恩將軍世襲。
《清史稿》卷二一七
〔注 釋〕
①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權。②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天命,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年號。③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清太宗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年號。④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崇德,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二個年號。是年皇太極改后金為清。⑤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的年號。⑥八年:即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
上一篇:《金太宗完顏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金太宗完顏晟》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陸游》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陸游》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