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道德的概念與特征
對于政治道德的概念,理論界看法不一。有學者直接將政治道德等同于從政者職業道德,即“官德”“政德”。有學者從心理規范角度界定政治道德,“對政治道德的涵義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去理解:從狹義上講,政治道德就是政治家的職業道德,是約束政治家行為的心理規范;從廣義上講,政治道德就是政治生活中調整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系,規范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規范”。也有學者認為,政治道德不只是指政治家在其政治職業活動中的職業道德規范,而是從屬于政治原則的、調整人們政治關系的一般倫理準則,它根源于社會政治關系,是一定階級的基本道德原則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具體展開和應用,反過來制約社會政治關系,成為協調各種政治關系、指導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手段。有學者認為,所謂政德不但包括當政者本身的政治活動,而且也包括政治關系及政治體制中亦即制度層面的道德。有學者認為:“政治道德是指在政治實踐活動中形成的關于政治權力的價值屬性、政治活動的道德準則及政治主體的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總和。它關注的是政治公共權力的價值基礎及約束,政治制度的、結構本身的道德屬性,政治行為主體的道德品質及如何使道德理念、道德原則合理的、創造地運用于現實政治操作等問題。”還有學者認為,“政治道德是:為了實現和維護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人們在政治活動中形成的有關政治活動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以及其他道德品質的總和。”理論界的討論為準確、科學界定政治道德的概念奠定了基礎。
政治道德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維護一定政治秩序的需要,反映的是人們在政治活動中的道德要求。因此,它是人們政治生活與道德生活相互結合、相互滲透的結果。從道德發生作用的領域來看,政治道德指的就是政治生活中所應遵循的道德。從道德發生作用的領域而言,可以分為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家庭道德、職業道德、個人道德等。其中,政治道德在道德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傳統社會,政治道德與個人私德有著內在的聯系,有些道德既是私德,也是公德。比如,“孝”既是私德,也是公德。因為中國傳統社會是農業社會,道德踐履強調從自己出發,先要“修身養性”,再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一部《論語》既是講個人道德,也是講政治道德,而且更大程度強調的是如何運用道德治國。在古希臘時代,實行的是一種城邦制度,公民參與政治的程度較高,其道德理論也與政治密不可分。
界定政治道德的概念,關鍵是要明確政治道德的基本構成,即是要明確政治道德的邊界。學界對政治道德概念的分歧主要是因為對政治道德的主要內容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我們認為,政治道德的基本構成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一是政治權力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于國家權力生成和運作的道德理念、道德合法性來源;二是政治制度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于政治制度的道德價值追求;三是政治活動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于政治活動中的程序性道德規范;四是政治主體的道德要求,主要是關于從政者的職業道德規范。政治權力的道德要求是政治道德的靈魂,政治制度的道德要求是政治道德的核心,政治活動的道德要求是政治道德的保障,政治主體的道德要求是政治道德的基本。這四個方面的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構成政治道德的內容體系。
從上述政治道德的內容出發,所謂政治道德,指的就是有關政治權力、政治制度、政治活動的價值基礎、行為規范和品質修養。與其他領域的道德相比,政治道德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與其他道德相比,政治道德具有更高的要求。政治道德規范中有些內容看似“私德”,卻有著比“私德”更高的要求。比如,“節儉”對于普通人而言是私德,別人一般不予干涉,但對于政治家而言,是否“節儉”就不僅僅是個人的私事,而且是公眾對政治家的普遍期待,因為政治家生活奢侈就有可能損害公眾利益。再如,西方社會普通民眾性觀念比較開放,性道德比較自由,但對于政治人物的性丑聞卻十分厭惡,公眾的容忍程度很低,政治家常因性丑聞遭到議會的彈劾。政治道德之所以要求更高,主要是因為執政者掌握著國家權力,更容易侵害民眾利益。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執政者的一舉一動在社會上能產生示范效用,政治活動對于人民群眾的利益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政治道德應有著更高的要求,政治人物應嚴格約束自己,以更好地維護社會和民眾的利益。
二是與其他道德相比,政治道德具有更強的約束力。一般而言,道德的約束力主要來自良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外在約束。政治道德是基于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維護一定的政治秩序的需要,而對國家政治實體、政治人物和普通公民提出的道義要求,是一種必要的義務性、責任性的行為規范和品質。相對于其他領域的道德而言,政治道德具有更強大的約束力。一是政治活動在社會輿論方面關注度非常高,政治活動時刻處在社會的監督之中,特別是在媒體的廣泛報道之中。在民主社會,政治人物的“越軌”行為極容易被民眾發現而受到譴責。二是任何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權力分配都是各階層博弈的結果,各國政治制度為了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都需要占據道德的制高點,當政者都會宣稱自己的制度是道德的制度,所以道德與政治的這種結合,決定了政治道德在社會中具有更大的話語權,也決定了政治道德對政治生活具有很大的約束力。三是政治道德的法律化十分明顯,為了更好地維護政治統治,很多政治道德都上升為直接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政治道德的法律化使得政治道德具有了國家強制力,自然增強了其約束力。四是整體而言,政治人物在道德上的自我約束力較強,雖也有道德敗壞之徒,但多數政治人物在道德上還是能從嚴要求自己。
三是與其他道德相比,政治道德具有更大的影響力。政治道德作為對國家性質的政治實體、從政人員和公民的行為品質要求和規范,是為了實現特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秩序所倡導的價值。政治道德在道德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甚至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指在位者,治國為政的君臣;小人指庶民百姓。孔子把在位者的德比作風,庶民百姓的德比作草。民風之正,關鍵在于君子之風。君子之風正,則民風正;君子之風不正,則民風衰。因為政治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也就決定了每個人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空間,為政者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認知和心理感受,一個社會道德的敗壞,往往是從政治道德的敗壞開始的。而為政者潔身自好,嚴于律己,則能夠為民眾樹立榜樣,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風清氣正。
上一篇:政治道德的本質
下一篇:政治道德的現狀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