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的釋高閑
釋高閑,生卒年不詳,唐烏程(今浙江烏程)人,在湖州開元寺為僧。善草書,宣宗時,召對揮毫,加“大德”號。
高閑的草書,源出張旭,兼師懷素,善于以書法渲泄內心的感受。據《高僧傳》記載,高閑還工于楷書,但現在已經散失了。
現存他的《千字文》草書墨跡,用筆狂放。可是,高閑的用筆是比較草率和粗疏的,時出敗筆,可見他的基本功并不十分扎實。有些筆畫或者細弱飄忽,或者臃腫肥鈍,或者隨手掠出,或者側筆橫涂,凡此種種,無不觸目。此外,就狂草書而言,高閑此卷的章法也是比較平淡的,缺乏懷素、張旭那種縱橫捭闔、任意馳騁的大家風度,容易給人一種用筆疏狂、肉多骨少的印象。其書法的可取處在于氣勢的恢宏曠達。而其用筆,則時時流露出一種野狐參禪的意味。相形之下,無論是筆法還是章法,都遠遠不及他所取法的二家。
前人評高閑草書,有“神彩超逸,自為一家”的贊詞,實則頗多溢美之嫌。高閑之所以名聲雀起,除了皇帝的召見,恐怕更主要地是由于韓愈的知遇,韓氏曾作《送高閑上人序》為贈,名動士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元代書家鮮于樞則論曰:“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耳。”正是比較客觀公正評價。
唐孫過庭在《書譜》中說,有的書家由于名不副實最后是“徒彰史牒”“空著縑緗”,當時可能是“憑附增介”,死后則是“身謝道襄”。高閑就可以算作這種類型的書家,所以后世學高閑書法的人寥若晨星,這不能不是一種歷史遺憾。
上一篇:南非長跑姑娘被戲弄
下一篇:名作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