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君子慎其獨也
什么是“獨”?大多數的人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不會做虧心事”來解釋“慎其獨”。這樣解釋雖然易懂,也一直廣為大眾所接受,但這卻是一個淪落到往外解釋的方式。而《中庸》的“率性之謂道”主要是指內在的修為,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這種解釋恐有違“不可須臾離也”的原則,也違背了心性在內不在外的原則。因此這種解釋方式,可能并非子思的第一義。那么獨這個字還有別的含義嗎?有的,在古圣賢的眼中,獨這個字一直是“不受他物污染的純凈本性”的代名詞。
例如在《南華經》里有這么一段:“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連生死都迷惑不了他時,內心才能像清晨一般的清徹;內心清徹了,才能照見自己與生俱來的純真本性;本性是超越時空的,因此照見那純真的本性,便能進入無古無今不生不死的永恒生命了。
以上《南華經》中的這個“獨”字,若是把它解釋為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便與上下文完全不能連貫了,因此“獨”這個字在古人的眼中,有更寬廣的含義存在。
曾子在補述《大學》誠意章時,也曾提到“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樣的句子,而在《大學證釋》這本書里也有這么一段:“慎獨無非戒自欺也,以其‘自’也,唯獨自知,人不得見而己獨見焉,故曰‘獨’。此妄念一生之時最傷其真,如惡臭好色,常起念于無人之時,無聞之地,妄之所至,無所不為,惡成而氣損矣。溯其初,皆緣‘獨’時一念,凡人之善惡,莫不由于一念,以其屬于一念,故曰‘獨’,謂其正‘微’也。”
可見《中庸》、《大學》的“慎其獨”,以及《南華經》的“朝徹而后見獨”,這幾個獨字,都是在指每個人身中那個念之初發,或是清真純一的本性,因為沒有后天的情識來污染,只維持其原來的純真,所以稱為“獨”。
而在實務的反觀覺照中,通過慢慢地觀察,逐一地厘清,撥開原有的混亂,使之歸于原來天賦的本真,就是“見獨”了。見獨就是照見心性的本真,讓本性單獨地存在,不使它攀附任何貪嗔的分別情識,只允許它存在單獨、純凈的原貌。古老的圣賢君子畢生修持所致力的,正是以此專一純凈的本質為重。也由于這個修持主軸的關系,也才有中華民族“精一執中”的博大文化內涵的存在,而對于本性精一執中的內涵,也正與此處的“慎其獨也”不謀而合。
而那個“不可須臾離也”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呢?想要知道答案,就必須再回到前文,《中庸》這篇文章開宗明義便已指出“天命之謂性”。那個一剎那都離不開的東西,正是我們的“性”!它正是我們生命的主軸,它生生世世、分分秒秒都與我們同在,你連一秒鐘都無法離開它的。
但它在身中是如此的隱微、如此的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很少人能真正地認識到它的存在,又更少有人能認識到它的純真。然而每個人卻都深深地受到它的控制,它是如此的隱微,而又是如此的巨大。因此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性這個簡單的字,自古以來,真是不知困死多少英雄好漢!你看如來佛悟了多久,才悟到一句話:“奇哉!奇哉!萬物皆具佛性!”連這么聰明的人,悟了多久才悟出一個性字來,可見這個性字真是不易體會的呀!
在修行的領域中,每個人都以為讀過幾本講了本性的書,就懂得本性了。或是以為能夠動筆翻譯本性的人,或是能夠上臺宣講本性的人,就是懂了本性了。但要記得,本性不是一個名詞而已,本性是一個天然、奇妙造化的規則,誰能開啟身中那個本自天然、不假人為造作的奇妙造化,以這個造化踏實地走在人生的道路上,這才是懂得本性的人,才是照見本性的人。
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東西呢?雖然它無時無刻都在,但一個人開始學習往內觀照,若沒有明人指點,觀照三年五載,你還是一臉茫然。你依然常常納悶,到底它是什么東西呀?
以前我有一個學生,我叫他閉著眼睛內觀,觀了一個月,他向我說他觀出一個成效來了。我說什么成效?他說他在胸膛中觀到一只佛的手掌!我問他停留多久?他說大概有三分鐘,我說三分鐘后呢?他說不見了!我說可離非道也!
圣人說“可離非道也!”就算如來佛的佛手進入你的胸膛,那又怎么樣?他是他,我是我,就像兩棵站在旁邊的樹,那一棵樹的樹枝伸入我的樹叢里,那又怎么樣?他的性還是他的,我的性還是我的,各造化各的,誰也幫不了誰的!
我以前就對圣賢經典感到非常的好奇,經書中常說萬法惟心,說一切的答案通通都在內,到底是內在的什么呢?我感到非常好奇。我看書中一些返觀覺照、回光返照的句子,我便自己開始揣摩內觀!
我閉上眼睛就開始觀照自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不知道要觀什么?但我非常用力地觀照。起初我想象是不是觀一陣子會發現超能力?還是會變透視眼?還是會看見幾世前的我?或是不是有一天會看見我的肝肺?
我毫無目標,只是閉著眼在里面一直揣摩、想象,我很好奇,但我不知道我要找什么東西!而后看到子思這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之后又再看到《中庸》中的一句“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拜這兩句話之賜,此后我才有機會開始大幅地修正那些怪力亂神的觀照方向,往正確的心性之路前進!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太感謝子思的指引了!少了這兩句話,真是不知何去何從才好啊!
那么到底什么東西是現在就存在,且不管以前還是以后,你我一秒鐘都離不開的呢?這個事情真的是要仔細地想想,因為會離開你的東西,即使你在這上面有所成就,也不能永遠屬于你。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子思接下來怎么說吧。
到底往內觀照時,要以什么為觀照的主軸?在考慮要怎么落筆來描述這個隱微難察的東西時,子思心里在想,若把這個往內觀照的學問講得太細微,便會讓大家不容易觀察,也會讓大家望而生卻。若是把它講得太淺,又怕大家小看這個性理心法。
到底要用什么樣的方式,才能讓大家容易體悟這個幽深的性字與道字,而又不會覺得太難而退卻呢?
就像很多人會問,你說性是一種造化規則,那我怎么可能在返觀覺照的時侯,看到我的那個造化規則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要這樣才能做學問,那這個學問還做得來嗎?是的,如果要這樣才能做這個學問,就算是天下第一等聰明的人也做不來的,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
然而大家可以用一些比較具體而簡單的方式,使我們可以體驗它的存在,也可以獲得它為我們所帶來的好處。這道理就好像我們想買一輛最精密的凱迪拉克汽車一樣,你大可不必去研究這輛精密汽車的每一個零件,也不必知道它每一個設計的復雜構造與原理,你大可不必把自己弄得像個設計汽車的工程師一樣的聰明,事實上這輛精密的汽車是每個人都能輕松駕駛的。你只要知道加什么汽油、知道怎樣駕駛它,它就能為你帶來莫大的好處了!
圓滿我們的本性,享受奇妙的本性所帶來的好處也是一樣,我們不需要練就了像透視或有什么法術之類的能力,不需要的!子思在《中庸》中說:“雖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這個學問是愚夫愚婦都可以深入的!因為天性已經在你的本性中,設計了一切的奧妙,你絲毫不必擔心你會遺漏了什么!
性是如此的隱微而精密,要圓滿你的性、顯現你的性,根據天性的設計,你只要懂得去檢驗一些簡單明白的東西就可以做到了。而那簡單明白的東西是什么呢?這個重點就在下面這句話。
上一篇:無暴其氣
下一篇: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