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有功反遭忌
王濬,字士治,是參預滅吳、建立戰功的重要人物。他年輕時就志向遠大。后來任益州刺史時治理有功,得到了羊祜的賞識和薦舉。他上奏晉武帝,讓王濬監益州諸軍事,并給他取了龍驤將軍的稱號,密令他修造大船,訓練水軍。他奉命大造戰艦,每艘長達一百二十步,可以載員2000多人。艦上筑木為城,架起樓櫓,四面開門,可以馳馬往來。還在各船頭畫上鹢首怪獸,以恐嚇江神。修造如此之多的舟楫,可以說是古來未有的。
咸寧五年(279年),王濬上表晉武帝,請求伐吳。他說:孫皓荒淫兇殘,遭人怨恨。應該不失此機,迅速出征。他還說戰船已經修造七年了,開始朽敗,不能再耽擱了。就在這年的11月,晉軍分東西幾路,大舉向吳進發。王濬早已如箭在弦上,一旦奉命,率領水陸軍七萬人,自益州乘樓船東下。
第二年三月,王濬的水軍攻克武昌后,便直指東吳都城建鄴。吳主孫皓無力抵抗,只好備亡國禮儀,率群臣投降。東吳從此滅亡。三分天下終于歸于一統。王濬在滅吳戰爭中立下了曠世奇功。
在王濬上書伐吳時,杜預也曾上表請求出兵滅吳。杜預同樣是一位很有謀略的將領。他曾派騎兵八百夜渡長江,攻取江陵,繼而乘勝直指吳都建鄴。然而他并未能如王濬那樣活捉孫皓,建“曠世一事”這樣的功勛。
同時準備入建鄴奪首功的還有王渾。起初詔書使王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受王渾節度。王濬將至秣陵時,王渾已擊敗了孫皓中軍,正猶豫不決,停兵不敢冒進,見王濬已到,便召王濬到北岸議事。王濬沒有去,反而先于王渾乘勝納降。王渾第二天渡江,進城。他本來先據江上,勝利果實垂手可得,卻因失之果斷,落在王濬后面。這使王渾感到既恥辱又忿恨,屢次上表告王濬不受節度、私得吳國寶物。皇帝也因此指責王濬“違制昧利,甚失大義”、“恃功肆意”。王濬只得兩次上書,陳述是非,洗白自己。
王濬自認為功勞很大,卻被王渾父子和豪強所忌恨、壓抑,又屢次被有司所奏。這使王濬不勝忿憤。當時的許多人也對王渾父子的言行有所譏議,認為王濬功勛巨大而所得到的獎賞太輕了。后來王渾去看王濬時,王濬往往先嚴設防衛,然后相見,二人的隔閡到了如此地步。
王濬雖然建立奇功,卻遭人忌恨,抑郁憂憤,直至八十歲去世。針對王濬的遭遇,他的外親益州護軍范通曾勸他說:你的功勞的確很大,然而居功自大,不能算盡善。假如在你凱旋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如有人問,就說,全靠圣主之德,群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這樣誰還能忌恨你。當年藺相如就是這樣使廉頗屈服。若這樣,如今的王渾又怎能無愧呢!范通的話有一定道理,可以算做一條教訓。
在封建社會中,有功反遭忌恨,又豈只王濬一人。
上一篇:王清任改錯出錯
下一篇:王維的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