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空負吞海志,苦無回天力
提起名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人們馬上會聯想到飲譽文壇的南宋名詞人——辛棄疾。作為一名詞人,他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然而,說他是一位杰出的軍事謀略家,卻是鮮為人知的。
辛棄疾生活于宋金對立、斗爭的時代漩渦中。金國覬覦中原多年,甚至吞并了長江以北的半壁江山,但腐敗的南宋王朝仍搖擺于主戰和主和的爭論之中,“和、戰、守三者迄無定論。”可以說,在南宋的文武百官中,對金國真能知己知彼,能就雙方形勢作出恰當的比較和分析從而作出精確判斷的人,為數少得實在有限,辛棄疾便是這有限的人物當中的一個。
乾道元年(1165年),他在進宋孝宗的《美芹十論》以及數年后,他獻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等奏篇中,辛棄疾詳盡地陳述了他的軍事韜略;他依據長期積累的第一手資料,對宋金兩國所長所短,優勢劣勢作了精細地分析,并著重論述了金國的軍政情況,此外,他還就南宋與金對戰與講和的決策問題甚至對金作戰的具體行軍部署都作了詳盡的闡述。
在《九議》中,辛棄疾還提出了:“知分之與專,則吾之能與戰者寡矣,所與戰寡,則吾之所以勝者必也。”這種戰略思想,不正是“避其主力,擊其虛弱”、“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人”這些軍事思想的前身嗎?
辛棄疾在任湖南安撫使時,一手創建了“飛虎軍”,大大充實了國防力量,“北虜頗知畏憚”,成為南宋“雄震一方”的一支勁旅。在實踐中又充分顯示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
辛棄疾富有兵家韜略,又生逢國家危難之時,按說,他正是南宋王朝亟需的人才,應當提拔到對金的決策機構中,使之運籌帷幄,出謀獻策,大抒所蘊,以展其長才。然而,由于他是在南宋建立后三十年才從金投奔到南宋,不免要遭到宋最高統治集團的歧視;他那滿腔的抗金報國的理想,又無形中遭到南宋王朝中一些人的排擯。因此,他在歸南后幾經浮沉,政治上屢受打擊,遠大的抱負、理想無法實現,卓越的軍事思想被棄之一旁,不屑一顧,甚至于幾次遭貶謫,數十年投閑置散,“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柳書”,籍游山玩水,寫作詩歌為傾吐胸臆的工具。直到宋寧宗開禧三年辛棄疾逝世,其卓越的軍事謀略和才華終未能得以施展,而空自遺留下一些“英偉磊落”的文章和“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歌詞,怎不令人深悲!
上一篇:辛亥革命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
下一篇:選取適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