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亞圣孟子與《孟子》

公元前408年,齊國攻破了魯國的郕城,這里是魯桓公庶長子公子慶父的后代孟孫氏的食邑。城破之后,孟孫氏子孫遂分散流落到其他諸侯國,其中有一支遷居到鄒國。
遷居到鄒國的孟孫氏后人中有個名叫孟軻的人,他15歲時拜儒家思想創始人孔子孫子子思為師。經過青少年的飽學和鉆研之后,他開始在家鄉聚徒講學,并逐漸成為當時地方上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被人尊稱為孟子。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德治思想,并把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其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孟子認為,仁政就是君王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君王。
孟子認為,如果君王實行仁政,則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君王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那時候,天下諸侯混戰的情形,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諸侯國為了爭當霸主,對內力圖改革,以富國強兵,對外則進行兼并戰爭,以擴大疆土,致使人民流離失所。
孟子痛感于當時諸侯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嚴酷,以及王公大人腦滿腸肥而人民食不果腹的不公,決定仿效先師孔子游說諸侯的做法,規勸諸侯實施“仁政”,以求得天下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于是,孟子在40多歲時,帶著眾多弟子,開始周游列國,推行他的“王道”學說和“仁政”主張。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諸侯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意義的著名命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認為,國君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因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然而,當時諸侯國致力于富國強兵,希望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大一統。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并沒有實行的機會。
由于孟子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知識點滴
齊宣王在別墅雪宮里接見孟子,問道:“賢人也有在這樣的別墅里居住游玩的快樂嗎?”孟子回答說:“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國君,這是不對的;可國君不與民同樂也是不對的。國君以老百姓的憂愁為憂愁,老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憂愁。以天下人的快樂為快樂,以天下人的憂愁為憂愁,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是沒有過的。”
齊景公聽了孟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做了充分的準備,然后駐扎在郊外,并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
上一篇:朱榮智教授人生雋語——論生命
下一篇:儒家元圣周公旦與《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