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香港之旅·香港·奇山名寺渡眾生
香港有眾多的古剎,大多與佛教有關,體現了香港與內地的文化聯系。
青山禪院·靈渡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在香港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句。青山禪院是香港新界最有名的古寺,位于青山半峰,建于宋代。據傳南宋時,杯渡禪師曾駐足其間,故該山又名杯渡山。
青山禪院建筑典雅,尤多古跡,寺門上刻“青山禪院”,旁刻“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泉水澆青山”的門聯。寺里有杯渡花園、杯渡廳,里廳安有杯渡禪師石像。青松滿山,古洞神奇。青山高588米,從禪院旁小徑能達峰頂,頂上有“韓陵片石亭”,亭柱有聯:“削壁參天,有仙則靈,杯渡百年成韻事;奇峰插地,來源活水,觴流三月屬詩人。”由亭左再上便是絕頂,石林內有一塊臥石,橫刻“高山第一”四個大字,旁署“退之”。此題曾有人認為是韓愈所為,后經考證,確定為宋代石刻。題者為鄧符協,宋崇寧年間進士。青山蒼翠欲滴,寺院清幽恬靜,山抱寺,寺融山,仙境佛界,正應了“高山第一”的題贊。
靈渡寺是香港最古老的佛剎,位于新界屏山廈村,該寺創建于南北朝時代。相傳杯渡禪師曾先到靈渡建寺,再到青山建寺,如此算來,靈渡寺距今大概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其間數度重修。靈渡寺分正殿及左右二堂。右堂為“明心養性”之室,左堂為“客堂”。靈渡寺歷史悠久,環境清幽。據傳此寺因佛有靈異,普渡眾生,故以“靈渡”為名。
芙蓉山下佛寺群
芙蓉山下,水源充足,溪澗處處,樹密林深,佛寺眾多。山下荃灣東北面的城門水塘,湖面遼闊,四周深山疊翠。進棲霞別墅,為一園林地,分布幾間佛寺,鹿野苑居首,入內有壯觀的放生池。再上去是千佛山,為東普陀所在地,占地甚廣,多亭臺樓閣,極富園林特色。千佛山廟宇巍峨壯觀,廟宇內有千年古佛一尊。大殿階前有巨鼎,重六百多斤。三疊潭是另一處有名的旅游勝地,流水淙淙,重潭疊池,潭水清澈如鏡,旁有巨石,上刻“三疊潭”、“英雄石”幾個大紅字。三疊潭旁有一別具風格的禪寺,叫“香海慈航”。圓玄學院即在三疊潭之上,是香港道教協會所在地。竹林禪院在芙蓉山中,禪院規模甚大。東林念佛堂也在此山中。從竹林禪院路口永安亭經太虛大師舍利塔小園,可到南天竺,其殿堂外有新建蓮宗泰斗卯光大師紀念堂。上方有“靈泉”觀音廳,由巖石壘成的佛塔。芙蓉山下則有福壽寺、妙吉祥精舍、潮音洞等,俱可一游。
佛門圣地寶蓮寺
寶蓮寺是香港三大佛教圣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位于鳳凰山的支脈昂平山中。
此寺始建于1894年。入門處,有石砌拱橋橫跨蓮沼。蓮沼呈四字形,中筑石蓮,水從蓮花心處噴出,一泓蓮葉,迎風溢出暗香。大雄寶殿中奉三寶佛,右側佛爺掌上乘千手觀音,左側佛爺掌上乘七級浮屠,佛相莊嚴。大雄寶殿前的三足寶鼎重過千斤,三人伸手,才能環抱。殿內兩旁,銅鐘皮鼓,聲韻鏗鏘。鐘身貼有紅朱紙繕寫的佛句:“洪鐘報聲,叢林號令,破曉長夜,暮覺昏冥”;“起止有度,與鼓相應,聞塵清測,永斷無明”;“大定常應,大用常寂,聞非有聞,覺亦非覺”。據傳在日本占領香港期間,擬將銅鐘皮鼓運離香港,寺中主持噤若寒蟬。不料起運之日,天降豪雨,扛鼎苦力初時精神奕奕,繼則萎靡頹喪,有腹疼如絞者,有雙眼繚亂者,腳痛腿酸寸步難移,攪攘多時,終告作罷,銅鐘皮鼓遂得以保存下來。
寶蓮寺內,華堂繡閣,不一而足。金剛窟旁有圓拱石門,門楣刻“愿海”兩大字,以紀念該寺開山鼻祖森原。循門而入,進入后花園,樹木婆娑,百花競放。園內有舍利塔,中藏森原(1862—1938)老和尚真身。他為“曹洞”派正宗,是香港“曹洞”佛教的祖師。1894年,從大陸到港,弘揚“曹洞”佛學,慕昂平山這塊地方,集合同門,創建寶蓮寺,更設立大茅蓬之亭,從訪弟子,紛至沓來,使寶蓮寺成為香港的三大佛教圣地之一。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故宮·太監·宮女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七星巖·奇洞景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