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學導讀
詞的淵源及流變
詞即歌詞,又稱為“長短句”,是格律嚴密、句式長短不齊、可以合樂歌唱的一種詩歌形式。唐朝時稱當時流行的雜曲歌詞為“曲子詞”,后來簡稱為詞。詩與詞的不同之處在于,詩一般供吟詠,詞則用來歌唱;詩句法工整,詞則句法長短不一;詩的風格端莊典雅,詞則柔媚婉約。
如果詩與樂結合,是先有詩,然后再以樂配詩,但是詞大多則是先有樂,然后再按樂填詞,因此在句式、字數、用韻、平仄等方面,詞都要受到樂律的制約,從而形成不同的曲牌、詞調。
詞產生的確切時間不可考,一般認為在隋唐時期。開始是為配合隋唐以來流行的、以西域“燕樂”為主體的音樂而作的歌詞。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十八首《菩薩蠻》來考證,至少有兩首作于唐德宗貞元以前。《全唐詩》中收錄有初唐人長孫無忌、王勃,盛唐人如唐玄宗等人的長短句,由此可以推測,隋唐時期,詞就已經在民間流行,盛唐已經蓬勃發展。被公認為最早填詞的是唐肅宗時的張松齡、張志和兄弟以及戴叔倫、韋應物、王建等人。劉禹錫、白居易則是早期詞人中的優秀代表。他們現存的70余首詞作,不但內容清新,形式上也擺脫了近體詩的束縛。
五代時期,詞進入成熟期。長江上游的西蜀,漢水下游的南唐,聚集了當時的一大批詞人。西蜀趙崇祚編的《花間集》收錄了溫庭筠、皇甫嵩、韋莊等18人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浮艷綺靡,于是,后人便把艷情閨思的詞人稱為“花間派”。南唐詞人以李璟、李煜父子和馮延巳為代表。經國破家亡,李煜作品蒼涼哀婉,有身世之感和家國之痛,后期作品無論思想、藝術都超越了同時代詞人的境界。王國維中肯的評價:“詞至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兩宋時期,是詞的全盛期。上至帝王將相、愛國志士,如宋徽宗、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岳飛、陸游、辛棄疾、陳亮、劉克莊、文天祥等,下至文人雅士、閨閣婦女,如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朱淑貞等,都有作品傳世。這時的作品藝術嫻熟,內容豐富,題材多樣。
唐圭璋輯錄的《全宋詞》,收錄宋朝詞人1330余家,詞作19900余首,殘篇530余首。另有孔凡禮輯錄的《全宋詞補輯》,收錄140余人,詞作430余首。詞是宋朝文學的主流,詞作在宋朝達到了巔峰狀態。
北宋柳永一生致力于詞作。柳永懂音樂,擅鋪敘、白描,了解普通百姓生活,他的詞鋪敘委婉,膾炙人口,葉夢得評價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永之前,詞的體制都是簡短的小令、中調,他改制和創作了一些詞調,特別是長調,豐富了詞的表現力。但柳永詞作的內容大都是都會男女生活、羈旅行役、閨怨相思等,題材較為狹窄。
蘇軾的詞作,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都對傳統進行了重大突破,主要在于把詞與音樂進行了分離。蘇軾精通音律,但不受音律的羈絆,純粹是為文學而創作詞。他的作品題材廣闊,感懷、記游、說理、談禪等無所不包,沖破了詞為“艷科”的樊籬。他以寫詩的方式填詞,風格豪放,但也不乏清新婉約。蘇詞雖然開辟了豪放詞派,卻被視為別格,不為時人接受。周邦彥是當時公認的詞的正宗代表。他精通音律,并且掌管制作宮廷音樂的大晟府,對詞律、詞樂以及鍛字煉句,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他的詞的內容貧乏。李清照坎坷的后半生生活,成就了“一代詞人”。她主張詞“別是一家”,既反對柳永詞的“輕薄”,又反對蘇軾的豪放。
南宋初年,主戰派的愛國詞人,如岳飛、張元斡、張孝祥、辛棄疾、陳亮、陸游等人,主張收復失地、渴望統一,將詞作為寄托言志的工具。其中,辛棄疾的詞形式自由,氣勢恢弘,慷慨激昂,引詩文入詞,擴大了詞的題材與境界。南宋中晚期,部分愛國人士,如劉克莊、劉辰翁、文天祥等,見國家頹敗即將危亡,遂沿襲辛棄疾的豪放詞風,寫憂時愛國的作品。
以姜夔為代表,吳文英、史達祖、張炎、周密、蔣捷等人,則延續著柳永、周邦彥的詞風。姜夔是南宋詞人的集大成者,他精通音律、詞樂,善于詠物,雕琢字句,曾自度曲17首。他們的詞作講求音律,風格細膩婉約、溫柔含蓄。
南宋末期,無論形式、內容,詞都沒有大的突破。元、明二代,詞則逐漸走向衰頹。清朝稍有復興,主要有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風格豪放的陽羨派,以朱彝尊、厲鶚等為代表的風格婉約的浙西派,以張惠言、周濟等為代表的講究寄托的常州派。清末的蔣春霖、王鵬運、朱孝臧、況周頤等,盡管各有成績,但詞的鼎盛已一去不再。
上一篇:詞曲總集
下一篇:詞話、詞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