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何選光緒當皇帝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年僅十九歲地同治帝病逝。同治皇帝的后妃沒有給他生下皇子。誰來繼位成了朝野上下關注的焦點,也是清王朝迫在眉睫的大問題。
據說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已身懷六甲,但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僅用借口國不可一日無君,急于馬上選定新皇人選。她還認為同治帝青壯年患惡疾而死,不論皇后所生是男是女,身體均不會太健康,已不適合立為君主,應另選其他皇族宗室子弟。按清代立嗣規定,同治帝是“載”字輩,他死之后,應在下輩即“溥”字輩中選拔繼承人。但如果依照這個規矩的話,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后,沒有理由輔佐幼帝、垂簾聽政了,權力應轉交阿魯特氏。這是慈禧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她采取堅決的態度力主立“載”字輩宗室子弟為新皇帝。
在同治帝去世前夕,慈禧、慈安兩宮皇太后于養心殿西暖閣召見恭親王奕訴等28位王公大臣。慈禧對眾大臣說:“皇上已經沒有指望,立新皇帝的事不能再拖下去了,你們想一想宗室中誰適合承繼大統?”眾王公大臣知道慈禧這個舉動無非就是掩人耳目,同他們商議無非是走過場而已,若說錯了,惹她生氣,以后日子好過不了,因此誰也不敢說話。只有文祥覺得自己是三朝元老,又不是宗室中人,有說話的責任,又無偏袒的嫌疑,因此他奏稱當立“溥”字輩的宗室子弟為太子。“溥”字輩近支也有很多人,其中以奕緯的孫子溥倫當立。奕訴聽罷,當場表示反對。慈禧抓住機會,立即表態:“溥”字輩中無人合適,而醇親王的次子載淅,現已4歲,又是皇上的至親,因此他應當繼承大統。這就是后來的光緒皇帝。
同治皇后阿魯特氏腹中的嬰兒繼位無望,自己當太后執政的幻想也化為烏有。慈禧跟阿魯特氏的關系原本就不好,光緒即位后,阿魯特氏充其量只是一個皇嫂,政治上無依無靠。慈禧還利用其特權,對她百般排擠和打擊。阿魯特氏對自己的前程感到絕望,同時,為了抗議慈禧的折磨,竟吞金自殺。
在當時也有一些正直的人站出來,但陸續被慈禧鎮壓下去啦,慈禧垂簾聽政把持大權的目的終于達到了。從此大清朝也就送在了這個女人的手里。
上一篇:想做和尚的皇帝-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折騰了半年的“剃頭案”-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