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一、博覽群書 科舉入仕
遼道宗清寧五年(1060)的三月的一天,皇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熱鬧非凡,原來是科舉揭榜,本科狀元是王鼎。
王鼎字虛中,涿州(今屬河北)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書香門第,自幼嗜好讀書,十分聰明機敏。為了專研學問,青少年時代便在太寧山中造室,謝絕賓客,閉門讀書。山野自然風光陶冶了清高淡雅的品性。在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古籍經典,史稱“博通經史”。雖然隱居山中,但他關心國家大政,立志做一番大事業。
當時,在燕、薊境內(遼寧和河北),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文人,叫馬唐俊。他性格豪爽,才華橫溢,周圍聚集許多文人墨客。他們經常宴飲賦文,一起出游,吟詩作畫。有一年春天,趕上上巳節,馬唐俊等人相聚水濱,暢飲賦詩,巧遇王鼎。馬唐俊見他衣著樸實,舉止大方高雅,但長相平常,把他安排到下座,出詩對答。王鼎見馬唐俊不把他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從容提筆,不一會兒功夫,一篇佳作問世。馬唐俊邊看邊暗自叫道: “好! 好! 好!”走到王鼎面前,要結拜為兄弟。
王鼎入仕,恰是道宗統治時期。這個佞佛成性,將遼王朝推向衰亡的皇帝,奢侈好色,又極為殘忍。正直的大臣得不到重用,重用的多半是阿諛奉承之徒。王鼎這新科狀元,到易州當了個觀察判官。易州地方官把他看成眼中釘,總是出難題,不久,被排擠到易州屬下的淶水縣,當了個縣令。他雖然苦悶,但辛勤工作,過了許多年,提升為翰林學士。
二、坎坷人生
遼發展到道宗時期,封建制度尚不健全。王鼎力主繼續改革,提出一些意見。有一次,上疏言治世之道,提出10條辦法,道宗贊賞。
當時朝中奸黨佞臣比比皆是,最有名的便是耶律乙辛。他為了向上爬,害死皇后蕭觀音,還害死皇太子。王鼎一介書生,對乙辛這幫人看不慣,又得罪不起。他品性鯁直,凡人有過錯,必當面批評,也得罪了不少人。
道宗壽隆初年(1095),王鼎任觀書殿學士。一天,他在一同僚家中宴飲,喝了個酩酊大醉。他大講當今皇上昏庸,不重用人才,枉屈了自己的才華。消息很快傳到道宗耳朵里,王鼎當啷入獄,杖責之后,黥其面,奪其官,流放到邊遠的鎮州(今河北石家莊附近)。
道宗在壽隆七年(1101)駕崩,延禧繼位,是為天祚帝,改元乾統,大赦天下,王鼎卻不在赦免之內。鎮州守臣向新皇帝上賀表,到處找善寫的才子找不到,便想到王鼎。王鼎借此機會賦詩一首,其中有兩句: “誰知天雨露,獨不到孤寒。”天祚帝下詔赦免其罪,官復原職。
據說,王鼎任淶水縣令時,有一天中午躺在床上乘涼,本來天氣很好,頃刻間暴風驟雨,將他的床徐徐吹離地面幾丈高。王鼎面不改色,只覺得枕床一塊兒升高。他說道: “我乃品行端正的官員,行得正走得直,從不干邪惡的事,慢慢將我放下來。”不一會兒,床果真回到原地,風也停了。
三、遼代文學家
王鼎自幼酷愛文學創作,收集整理許多詩歌,匯編成《焚椒錄》。遼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較少,賴此書保存不少珍貴詩歌。如書中記載契丹女詩人、皇后蕭觀音的詩作。她姿容俊美,能書善詩,好畫,并且擅長音樂,能自作詞曲,在她的詩作中可見北方民族的豪爽氣概。“清寧二年(1056)八月,上(道宗)獵秋山,后(蕭觀音)率妃嬪從行在所,至伏虎林命后賦詩,后應聲曰: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天干俱破膽,哪教老虎不投降。’”這便是有名的《伏虎林待制》詩。《焚椒錄》不僅是珍貴的文學作品,也是史學研究的寶貴資料。
官復原職沒多久,王鼎這位一生剛直不阿的狀元官,便辭別人世。
上一篇:王鶚
下一篇:王龍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