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三通》
一、《續通典》
《續通典》,紀昀校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編撰,是《通典》的續編。共150卷。體例篇目完全按照《通典》,只是兵、刑兩門單獨分列,共9門。按年編次,記載了上起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下至明崇禎末年(1644年),近千年的典章制度,其中明代史料最為詳細。該書對唐至明代的典章制度源流、政治得失,考據詳實,價值極高。
二、《續通志》
《續通志》,紀昀校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編撰,是《通志》的續編,共640卷。《續通志》的篇目稍微進行了調整,體例大體上也與鄭樵的《通志》相同。所記接鄭氏書,止于明末,紀傳部分上起唐初,下至元末(因為《明史·紀傳》另修,所以不列明代“紀傳”部分),二十略則記載自五代至明末。
三、《續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紀昀校訂,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編撰,是《文獻通考》的續編,系根據王圻《續文獻通考》改編。體例篇目與《文獻通考》相同,只是從郊社、宗廟中又分出群社、群廟兩門,共26門,250卷。記載了宋寧宗嘉定年間至明末400余年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沿革,包括南宋后期及遼、金、元、明五朝的事跡。該書對載入的事跡進行了考證,部分是對照正史,部分則參照語錄、文集、史評等,另外,對《文獻通考》的缺略內容也有所補證。
附:
《續文獻通考》
《續文獻通考》系明代王圻于萬歷十四年(1586年)編撰完成。全書共計254卷。王圻在自序中說:
貴雨氏(馬端臨)之作《通考》,窮搜典籍,以言乎文則備矣;而上下數千年,忠臣孝子節義之流及文字名儒之類皆不載,則詳于文而略于獻。今既輯金元史暨國朝典故,以續其后,而又增節義、溢法、六書、道統、氏族、書院、方外諸考,以補其遺。
由此可知,作者是在《通志》的基礎上,取其所長,補其所短,體例比《文獻通考》多出七門,時間上起南宋寧宗嘉定年間,下至明萬歷初年,與《文獻通考》相銜接。
《清三通》
《清三通》指《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獻通考》。清乾隆年間朝廷敕修。簡述如下:
(1)《清通典》
《清通典》系《續通典》的續編,原名《皇朝通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編撰。全書共100卷。體例與《通典》、《續通典》相同,除各門子目根據清代實際情況略有增刪外,其他完全相同,共分食貨、選舉等九門。記載上自清代初年(1616年)下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的史事。材料主要來自《清律例》、《清會典》等書。
(2)《清通志》
《清通志》系《續通志》的續編。原名《皇朝通志》,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編撰。全書共126卷,共分20略,體例與《通志》、《續通志》不同,無紀傳、世家、年譜。
(3)《清文獻通考》
《清文獻通考》系《續文獻通考》的一部分。原名《皇朝文獻通考》,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編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分編。全書共300卷。體例與《續文獻通考》基本相同,分田賦、錢幣等26考,比《文獻通考》增加了群廟、群祀兩門,其余各門子目也略有調整。內容上起清建國(1616年),下至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采用的乾隆以前的史料,較有價值。
以上“正三通”、“續三通”與“清三通”,合稱為“九通”。
上一篇:《竹書紀年》
下一篇:《續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