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宣戰與多路出擊之弊
袁世凱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反袁斗爭的高潮。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和李烈鈞等召集各界集會,宣布云南獨立,成立護國軍,武裝討袁,并聯名通電全國。護國軍決定以云南為據點,向川、黔、桂三路出師。蔡鍔為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率3個梯團(相當于旅)共6000余人向四川進軍,擬在分取敘州、瀘州后,進攻重慶。袁世凱為控制四川,派其親信、陸軍參謀次長陳宦督理軍務。四川境內的袁軍共4萬人左右。蔡鍔分析四川袁軍的情況后,決定分兵兩路進攻四川(實際上形成3路出擊),把攻擊重點放在瀘州。具體部署是:以第一梯團長劉云峰指揮的鄧泰中、楊蓁兩支隊為第一軍左翼,出昭通,取敘州,伺機進迫成都;蔡鍔親率趙又新、顧品珍的第二、第三梯團為中路,出敘永,取瀘州,得手后順江而下,進攻重慶。1915年12月,云南宣布獨立前,第一軍左翼第一梯團的兩個支隊便已出發。1916年1月16日,兩個支隊順利通過鹽津縣,抵達滇川接壤的新場。18日晨,占領橫江城。當日,第一梯團分兵兩路,向安邊鎮推進,次日中午發動進攻。第一支隊沿橫江從正面進攻;第二支隊東渡橫江,又北渡金沙江攻敵側背。敵軍不支,棄安邊向柏溪鎮和敘州逃竄。護國軍乘勝追擊,攻克柏溪鎮,然后占領敘州。敵軍1萬余人分4路反攻敘州,護國軍頑強反擊,雙方相持一個多月。護國軍第一軍中路各部隊,原分駐滇省各地,確定作戰編成后,才分別從駐地向瀘州開進,時間參差不齊。蔡鍔不待后方準備完畢,即于1月16日率第一軍總司令部離開昆明,向瀘州進發。第二梯團以董鴻勛為支隊長的第三支隊作為中路先遣隊提前6天出發。1月26日,董支隊抵達畢節。駐扎永寧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率部響應起義。2月5日,董鴻勛、劉存厚二部會攻藍田壩。6日,占領藍田壩。2月8日,董鴻勛率部由泰安場渡過長江,9日下午占領羅漢場。10日,藍田壩又被袁軍攻占。董部聞訊,于11日又撤回江南,退往納溪。護國軍出敵不意攻取瀘州的計劃未能實現。14日上午,袁軍開始進攻納溪,護國軍頑強抵抗,至26日,納溪戰線稍趨穩定。蔡鍔遂決定于28日組織一次總攻,以改變僵持局面。28日,總攻開始后,經數日激戰,護國軍雖在左右兩翼取得一些進展,但由于袁軍兵力較厚,注意縱深設防,以致始終未能攻破敵軍的正面陣地。這次總攻,護國軍雖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本身也傷亡和失蹤近千人,兵力火力削弱。3月上旬,護國軍后撤至大洲驛一帶,中旬,退守松坎一線。
護國戰爭中的四川戰役歷時兩個多月,護國軍第一軍雖然不畏強敵,打得非常勇猛頑強,但并未取得理想的戰果和達到預期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過早地對袁宣戰,未能實現秘密接敵、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其次是多路出擊,分散了兵力。攻川的護國軍總數不足萬人,卻分兵三路,各自為戰,致使各個突擊方向上的部隊皆無法完成預定的作戰任務。此外,護國軍主要著眼于攻奪城市,未立足于運用靈活的戰法調動敵人,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上一篇:過于疲勞的杜納耶夫斯基
下一篇:逢迎者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