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
《梁書》作者為唐姚思廉。
姚思廉(約557—637),唐初史學家,字簡之,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人,陳滅亡后,遷居關中的萬年(今陜西西安)。隋朝時,為太子代王侑的侍讀;唐朝太宗時期,累官弘文館學士、散騎常侍。其父姚察(533—606),字伯審,梁朝時即以文才著稱,梁滅后任陳吏部尚書,并領導撰寫梁、陳史書,陳亡后入隋,任秘書丞,隋文帝楊堅命他繼續修撰梁、陳兩代的史書,史稱其“學兼儒史,見重于三代”。
姚察去世時,囑兒子姚思廉繼續完成兩部史書。唐代貞觀初年,姚思廉被任命為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后官至散騎常侍。貞觀三年(629年),他奉詔與魏征共同修撰梁、陳二史書,貞觀十年前后完成。姚思廉雖然生活在六朝,但他使用質樸的古文,擯棄了六朝的駢儷習氣。
《梁書》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共56卷。事實上,《梁書》是姚思廉在其父姚察的基礎上續成的。姚思廉所作,以列傳為主,因為本紀大多是前人的舊稿。總論部分雖然由魏征統攬,但編次刪定基本上都是姚思廉所作。
《舊唐書·藝文志》認為:“《梁書》、《陳書》,皆魏征同撰。”現在的通行本《梁書》只署名姚思廉,卻不列魏征。原因可能是魏征只是奉詔監修,實際上是由姚思廉一人執筆。
《梁書》通行本共56卷。據《舊唐書·經籍志》和《姚思廉傳》所載,都稱“五十卷”,《新唐書》中則記錄為“五十六卷”。劉知幾《史通》說:“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其子思廉,憑其舊稿,加以新錄,述為《梁書》五十六卷。”姚思廉按照他父親姚察的意愿,并且兼采各家言論,寫成此書。為避免奪父之美的嫌疑,在紀傳的末尾,題“陳吏部尚書姚察”的共二十五篇,題“史官陳吏部尚書姚察”的一篇。這種體例基本上是仿照《前漢書》,《前漢書》即在卷后題名“班彪”。
《梁書》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共計56卷。本紀起自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結束于敬帝太平二年(557年),共計56年。《梁書》中的“紀傳”部分,由于對歷史人物認識偏頗,導致編排不當,所以被后世非議頗多。如列傳中新增的《止足傳》,《二十二史札記》就指出:“所謂止足者,不過宦成身退……傳中如顧憲之政績自可入良吏傳,其余陶季直、蕭視素輩,傳之不勝傳也。”
上一篇:《晉書》
下一篇:《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