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李豫
唐代宗李豫,是唐肅宗的長子,開元十四年 (726) 十二月十三日生于洛陽上陽宮,取名李俶。15歲時被封為廣平王。安祿山叛亂后,李俶跟隨唐肅宗在靈武招集部隊,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諸將都隸屬元帥府。當時,唐肅宗剛剛繼位,兵弱將寡,李俶躬身下士,招懷流散,沒多久就招兵數萬人。當時,安祿山已經攻占了長安,聲勢大振,唐朝的軍隊多數不敢與叛軍交戰。李俶組織勇敢之士阻擋叛軍,多次把叛軍挫敗,士氣為之大振,唐軍對叛軍的戰爭有所轉機。以后,回紇葉護王子率兵援助唐軍,李俶與他結拜為兄弟,合兵進擊叛軍。757年,李俶、郭子儀率朔方等地的軍隊以及回紇、西域兵共15萬,從鳳翔出發,進攻長安。叛軍大敗,逃出潼關。李俶率軍攻入長安,令行禁止,秋毫無犯,甚得民心。唐軍攻克長安后,李俶又率軍進攻洛陽,叛軍首領安慶緒 (安祿山之子) 棄城逃往河北,唐肅宗回到京師后,封李俶為楚王。
乾元元年 (758) 三月,李俶改封為成王,不久又立為皇太子,改名李豫。
上元末年(762),唐肅宗患病,李豫往來侍疾,十分周全。肅宗的病情日重一日,張皇后 (即張良娣) 無子,她懼怕李豫功高難制,便暗中接越王李係入宮,陰謀廢立。一切準備就緒,張皇后矯詔召李豫,圖謀陷害,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知道后,隨從李豫入宮,以防有變。這天夜里,李輔國等人率領軍隊逮捕了越王李係,又囚禁了張皇后。唐肅宗知道后驚恐而死,李輔國、程元振等乘機殺死張皇后,擁立李豫即皇帝位,李豫就是唐代宗。
一、姑息藩鎮
唐代宗即位時,叛將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占據洛陽。代宗即位后,再次向回紇請求援助,其時,回紇葛勒可汗已死,子登里可汗在位,應召率兵來會攻洛陽。唐代宗又任命長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仆固懷恩為副元帥,進攻洛陽。唐軍與史朝義在洛陽北郊大戰,史朝義敗逃河北,叛軍部將多降唐。次年史朝義窮蹙自殺,安史叛亂全部平息。
唐軍收復洛陽后,回紇軍入城殺掠,洛陽城內,火光沖天,號聲動地。回紇軍搶得大量財物,都送到河陽,并派軍看守。次年,登里可汗率軍回國,又慫恿部下沿途搶劫,唐朝的地方官吏稍有不周,即遭殺害。可是,唐代宗為報答回紇助戰,不但不予制止,反而一再遷就,企圖以忍讓換得和回紇的友好關系。
安史叛將降唐后,唐代宗便以為大功告成,天真地認為從此可以天下太平、民安年豐了。763年7月,改元廣德,大赦天下,安祿山、史思明的舊將、親族一律不追究責任,各級官吏也都封爵加官,并規定自此以后,刺史三年、縣令五年就可升職,普通百姓也相應的減免賦稅。如此一來,安史舊將一變成為唐朝的節度使,形成了新的藩鎮。張忠志原是安祿山的部下,唐朝給他成德軍節度使的名義,統治原有的恒、趙、深、定、易五州之地,并賜姓名為李寶臣,從此藩鎮成德鎮從此成立。接著唐代宗任李懷仙為檢校兵部尚書兼侍中、武威郡王、幽州節度使; 田承嗣為檢校戶部尚書、魏州刺史、雁門郡王、魏博等州防御使。他們在各自的轄區內擴充軍隊、委派官吏、征收賦稅,成為地方割據力量。特別是成德、魏博、幽州三鎮是唐朝中后期最大的割據勢力,稱為河朔三鎮。
唐代宗不僅給予河朔三鎮以很高的待遇,對其他割據者也一再姑息。盧龍節度使李懷仙,為部將朱希彩所殺,代宗就任命朱希彩為節度使。希彩部下又殺希彩,推經略副使朱泚為帥,代宗又讓朱泚做了節度使。相衛節度使薛蒿死后。12歲的兒子襲職,其子又讓位給叔父薛萼,唐代宗聽之任之。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公然為安史父子立祠,號為四圣,并向唐代宗索要宰相之職,代宗競遣使慰諭,授他平章政事。代宗的羈縻政策,使得地方節度使肆無忌憚,他們“雖稱藩臣,實非王臣”,在政治、軍事、財政上都完全獨立,實際上是各自獨立的封建軍閥王國。他們的職位或父子兄弟相襲,或由部下推戴自稱“留后”,強迫唐王朝予以承認。他們在地方上又自署官吏,魚肉人民。各藩鎮之間也往往相互勾結,甚至結為婚姻,互為表里。他們既為爭奪地盤相互廝殺,又為維護自身利益,對抗中央而連成一氣,對唐中央政府形成極大的威脅。由于唐代宗對藩鎮的姑息和唐中央政府的腐敗,中央的權力越來越小,唐代宗對地方節度使也就無可奈何了。
唐代宗姑息藩鎮的同時,對一些忠于他的大臣又無故猜忌。郭子儀是唐代大將,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擊敗史思明。肅宗即位,任關內河東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升中書令,進封汾陽郡王。代宗即位后,因其在朝中威望最高,懼怕功高震主,因此對他百般懷疑。唐代宗如此賞罰不明,功臣們對朝廷都存有顧慮,不肯交出兵權和防地,相反,都千方百計地擴大地盤,招兵買馬,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如此一來,割據稱雄者越來越多,藩鎮割據的局面已經形成了。
二、防備吐蕃
唐代宗時,境內藩鎮割據局面已經形成,西部的吐蕃也不斷侵擾,唐不得不抽掉主要兵力到京西防備吐蕃秋季入侵,稱為京西防秋。
吐蕃是藏族人的祖先,很早就在我國青藏高原一帶過著農耕和游牧生活,他們身佩弓劍,崇拜英雄,是一個勇敢善戰的民族。10世紀前期,其首領松贊干布統一了諸部落,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唐太宗時期,應松贊干布的請求,曾派人護送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完婚,此后,唐朝和吐蕃的關系日益密切。在松贊干布以后,吐蕃開始和唐朝發生激烈的戰爭。龍朔三年(663),吐蕃攻占了今青海地區,消滅了唐的屬國吐谷渾。不久,吐蕃又侵入西域和劍南地區。
安史之亂爆發后,唐政府調集各地軍隊進行討伐,西北邊兵也參加了征討叛亂的戰爭,邊鎮上只留下一些弱兵殘將。強大起來的吐蕃卻于756年乘機攻取石堡城,進取唐隴右 (節度使駐鄯州,青海樂都縣)、河西 (節度使駐涼州) 兩鎮。唐代宗即位后,吐蕃對唐的爭奪有增無已。廣德元年 (763),吐蕃率領吐谷渾、黨項、氐、羌共20余萬人入大震關(今甘肅隴西縣),攻涇州,刺史高暉以城降,并為吐蕃作向導,引吐蕃大軍直指奉天 (今陜西乾縣)、武功等地,唐兵潰敗,京師大駭。唐代宗命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到咸陽抵御吐蕃。時郭子儀正閑居在家,得令后急忙召募20騎,趕赴咸陽。此時吐蕃軍已逼近長安,唐代宗倉猝不知所為,急忙逃往陜州。第三天,吐蕃入長安城,立廣武王李承宏 (金城公主侄) 為唐帝,逼前翰林學士于可封做制封拜。吐蕃軍在長安城掠奪府庫錢財,焚毀民房屋,繁華的長安城頃刻間變得滿目瘡痍,一片凄涼。吐蕃軍還企圖擄掠城中士女百工,準備整軍歸國。郭子儀用少數兵卒,虛張聲勢恐嚇吐蕃,吐蕃軍據城15日,驚慌出城,退走原(今寧夏固原縣)、會(今寧夏中衛縣)、成 (今甘肅成縣)、渭 (今甘肅隴西縣) 一帶,窺伺時機。同年,吐蕃又攻入劍南道的松州、維州、云山城、籠城等地,唐政府受到吐蕃的嚴重威脅。
廣德元年 (763) 后,吐蕃連年入侵,戰爭激烈,唐在鳳翔、涇州、邠州、渭北等地設節度使,駐重兵,抵御吐蕃。
廣德二年(764),仆固懷恩叛唐,引吐蕃、回紇等數十萬人進攻長安。仆固懷恩,鐵勒族人,安史之亂時從郭子儀、李光弼作戰,屢立戰功,曾與回紇兵擊敗史朝義,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等職。他自恃功高,不滿意朝廷對他的待遇,加之朝廷對武臣猜忌,總想收回兵權,這就更使他對朝廷不滿。廣德二年 (764),唐代宗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朔方將士聞知,歡欣鼓舞,紛紛離開仆固懷恩歡迎郭子儀。仆固懷恩率兵300逃至靈武,收拾散兵,招引吐蕃、回紇來攻。十月,仆固懷恩引吐蕃2萬犯邠州,節度使白孝德閉城拒守。不久,叛軍進犯奉天,京師戒嚴。代宗命郭子儀率軍御敵,先鋒部隊攻破吐蕃軍營,俘斬百余。郭子儀屯重兵于涇陽,吐蕃軍挑戰,子儀不出。此時,劍南、嚴武已攻破吐蕃鹽川城。仆固懷恩與吐蕃軍懼怕失去后援,不戰退兵,京師之圍遂解。
永泰元年 (765) 九月,仆固懷恩又引回紇、吐蕃、吐谷渾、黨項等數十萬人入侵,至鳴沙 (今寧夏中衛東) 暴病而死,吐蕃軍大掠男女數萬人,焚舍而去。同年十月,吐蕃軍至邠州,與回紇相遇,合縱入侵,兵逼奉天。郭子儀說服回紇,使回紇與唐聯兵,共扼吐蕃。不久,郭子儀的先鋒白元光與回紇軍一起在靈臺縣之西擊敗吐蕃,斬首5萬余級,仆固懷恩大將仆固名臣也率千騎降唐,吐蕃退軍,形勢有所緩和。唐代宗下詔稅百官錢、絹10萬以賞回紇。
吐蕃退軍是郭子儀等率軍抗擊的結果,宰相元載卻說非人力而為,而是菩薩保佑的緣故。唐代宗寵信元載,便信以為真,下令廣造佛寺,以得到菩薩更多的保佑。但這并沒有阻止吐蕃、回紇的入侵,代宗便令眾僧講《仁王護國經》,敵人搶掠一番后歸國,代宗卻認為是眾僧講經有效,退敵有功,對眾僧厚加賞賜,對郭子儀等御敵勇將卻置之一邊,不聞不問。唐代宗這種賞罰不當的行徑,不能不使天下人寒心。此后,吐蕃連年入侵,戰爭不斷,唐政府不得不花費巨大的財力,在鳳翔、涇州、邠州、渭北、西川等地派駐重兵,以備吐蕃。
大歷二年(767)九月,吐蕃進犯靈州,接著兵逼邠州,代宗命郭子儀率師3萬御敵,十月,在靈州擊敗吐蕃,京師才得以平安。次年11月,吐蕃10萬兵馬入侵靈武、邠州,邠寧節度使馬璘率軍御敵,擊破吐蕃2萬余人。九月,郭子儀自河中移鎮奉天,吐蕃入侵靈州,靈州守將白元光擊敗吐蕃2萬軍隊于靈武,不久,又在靈武擊破吐蕃6萬,唐代宗君臣喜形于色,沉浸在一時的勝利之中。
大歷五年 (770) 五月,在甘肅徙置民眾于山險要害,用以防備吐蕃的入侵。九月,吐蕃進犯永壽。大歷八年(773)八月,吐蕃寇靈武,搶掠而去。幽州節度使朱滔率5000騎請河西防秋,代宗令赴涇州行營。十月,吐蕃寇涇州、邠州。郭子儀部先鋒將渾瑊與吐蕃戰于宜祿,唐師不利。渾瑊與涇原馬璘合力作戰,吐蕃軍始潰敗而去。不久,郭子儀率軍擊敗吐蕃10萬大軍,唐軍取得重大勝利。
大歷九年(774)四月,代宗命郭子儀等大閱兵師以備吐蕃。代宗又下詔各地出資備邊,以供防秋之用。規定各道的防秋兵馬數,淮南4000人、浙西3000人、魏博4000人、昭義2000人、成德3000人、山南東道3000人、荊南2000人、湖南3000人、山南西道2000人,嶺南、浙東、浙西都規定了防秋兵馬數。因路途遙遠,往來增費,又令各道根據本道兵馬數多少交納一定資財,多者多納,少者少納; 每年秋收后送往上都。
大歷十一年(776)春,劍南節度使崔寧大破吐蕃20萬,斬首萬余級,生擒首領千余人。四月,西川破吐蕃于望漢城,擒蕃將大籠官論器然。12月,西川崔寧又在西山大敗吐蕃,斬首8000,生擒900人。大歷十三年(778)四月,吐蕃寇靈州,朔方留后常謙光擊敗吐蕃。六月,吐蕃又進犯鹽州、慶州。同年,回紇登里可汗為了掠奪財物,也進寇太原,殺唐軍民萬余人,縱兵大掠。唐代州都督張光晟擊敗回紇兵,登里可汗才退走。唐代宗為了集中力量低御吐蕃,對回紇的不禮采取忍讓態度,力求保持和好關系。
唐代宗在位期間,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防御吐蕃的入侵,但由于節度使各自獨立,難以駕馭,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吐蕃在對唐戰爭中,也時勝時負,吐蕃雖然處在強盛時期,但要消滅一個雖然腐敗卻十公龐大的唐朝也絕非易事。整個代宗朝,唐與吐蕃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都耗費很大。此后,吐蕃走向衰亡,唐王朝也日趨軟弱。
三、受制于宦官
代宗受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的擁立才得以稱帝,即位后對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十分寵信。但李、程自恃定策有功,越加專橫,對代宗的統治構成了威脅。
代宗即位后,李輔國自命為定策功臣,專權用事,甚至不把代宗放在眼里,他竟對代宗說: 你但居禁中,外事自有老奴處分。意謂要獨專大權。代宗聽后,心中怏怏,很不高興,但李輔國握有兵權,只好表面上以禮相加,尊其為尚父。未幾,又加司空、中書令。宦官程元振也任為左監門衛將軍。李、程二人在朝廷上專權用事,排斥異己,禮部尚書蕭華與李輔國不和,被貶為峽州司馬; 左仆射裴冕為程元振所忌,被貶為施州刺史,代宗愛莫能助,無可奈何。
李、程二人同在朝廷,也不免勾心斗角。程元振暗中向代宗提出懲治李輔國,代宗早有此意,正愁無從下手,有元振的支持,也就膽大了。不久,解除了輔國的行軍司馬職,遷居外第。代宗又與元振商議,密派牙門將杜濟,刺殺輔國。
李輔國被殺,程元振任驃騎大將軍,獨攬大權,專政自恣。當時,安史之亂已經平息,唐代宗論功行賞,獎掖群臣,正副元帥及各道節度,悉贈官階。唯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因與程元振有隙,程竟誣告他與安史通謀,不但沒有受賞,反而被流放播州,不久賜死。來瑱冤死,其部將大為不平,共推兵馬使梁崇義為統帥,號稱為來瑱報仇,要求為來瑱訟冤,唐代宗無力討伐,不得不下詔以功臣禮節改葬來瑱。
廣德元年(763)秋,吐蕃引兵入大震關,盡取河西隴右之地。地方官吏連連上書告急,俱被程元振阻匿。只到吐蕃攻取涇州,代宗才有所察覺,不得不起用郭子儀鎮守咸陽。及郭子儀抵咸陽,吐蕃兵馬已渡渭水而來。子儀遣使入奏,請求援兵。因元振嫉妒子儀,不讓來使入見,至使吐蕃大軍直入,攻進京師。唐代宗驚惶失措,出奔陜州。
唐代宗出奔陜州,多次發詔征諸道兵馬,各節度使都痛恨元振,無一應詔,連李光弼也勒兵不赴。而扈駕大臣,又懼怕元振,不敢彈劾,只有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請斬殺元振,以謝天下。代宗得書,因感念元振有擁立之功,僅削奪官爵,放歸鄉里。后元振又私入京師,不久,被放逐到江陵,直到病死。
唐代宗時專權用事的宦官還有魚朝恩。魚朝恩,瀘州瀘川 (今四川瀘縣) 人,肅宗時任禁衛軍指揮,代宗時,任天下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等職。廣德元年 (763),仆固懷恩叛唐,后來在鳴沙 (今寧夏中衛東) 暴病而死,部將范志誠繼續率叛軍進攻涇陽,唐代宗下制親征,魚朝恩以平叛為名,大索士民私馬,凡城中男子,皆征作禁兵,弄得人心惶惶,爭相逃匿。
魚朝恩在朝中干預政事,貪污驕橫。一日,百官入朝,朝恩率禁軍10余名,挺刃而出,竟要迫協代宗至河中,以避吐蕃。朝中百官,攝于魚朝恩的勢力,不敢阻止,恰好這時傳來前線擊敗吐蕃的消息,迫遷之事才算了結。朝恩還私置監獄,迫害異己,人稱為地牢。
魚朝恩曾領國子監事,兼鴻臚、禮賓等使,一個宦官,居然入內講經,上居師座。魚朝恩曾手執《周易》,選其中的章句譏笑宰相元載等人。是時,黃門侍郎、同平章政事王縉與元載同聽朝恩講經,王縉聽后,面帶怒容,元載卻象無事一般。魚朝恩看到后對其親信說: “怒是常情,笑實不可測”。從此,魚朝恩對元載也懷恨在心。
魚朝恩專權,勢傾朝野,十分驕橫,甚至連唐代宗也不看在眼里。魚朝說:“怒是常情,笑實不可測”。從此,魚朝恩對元載也懷恨在心。
魚朝恩專權,勢傾朝野,十分驕橫,甚至連唐代宗也不看在眼里。魚朝恩有一養子任內給使,曾與同事發生紛爭,回家后告之朝恩,朝恩即帶養子入見代宗,要求代宗賜給紫衣以提高養子身份。恰巧有一內監手捧紫衣站在一旁,不等代宗允許,即隨手取來紫衣,遞給養子。代宗雖有不樂,也只好強顏作笑。宰相元載看準時機,要求皇帝鏟除朝恩,代宗許諾。
元載得到代宗的支持后,制訂了懲治魚朝恩的方案。這一年的清明節,唐代宗在殿內設置酒宴,宴請親貴,元載突然帶人闖入,將魚朝恩逮捕,由唐代宗當場歷數其罪狀,并下令朝恩自盡。朝恩不服,欲進行狡辯,元載早安排人上去將朝恩勒死,對外則說其受敕自縊。
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都是宦官,恃寵橫行,干預政事,究其原因在于代宗優柔寡斷。當宦官勢傾朝野,危及代宗的統治時,代宗又利用朝官與宦官的矛盾和斗爭,除掉宦官。這種朝官、宦官勾心爭寵固位的斗爭,構成了唐后期的政治特征。
四、鎮壓農民起義
安史之亂后,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原先比較發達的黃河流域,經過七、八年戰亂之后,變得滿目荒涼,凋敝不堪。土地荒蕪,人口流亡,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又加上連年不斷的自然災害,至使許多人流離他鄉,轉死溝壑,出現了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景象,作為歷史上中國經濟發展中心的北方廣大地區,開始萎靡不振,走向衰落的道路。與此同時,江淮地區由于戰亂較少卻迅速發展起來。又由于北方的許多地區為蕃鎮所占據,中央在北方統治的區域越來越小,所以江淮地區就成了唐政府剝削搜刮的主要對象。
唐政府對江淮地區的剝削是十分沉重的。寶應元年 (762),租庸使元載在光淮追征天寶末年以來人民積欠的8年租調,不管是誰,只要發覺家中有財物糧食,就派人沖入家中,奪取一半,有的甚至十取八九,稱為“白著”,如果不服從,就用嚴刑相威脅。當時的民歌說: “上元官吏務剝削,江淮之人多白著。”除去唐中央政府的直接剝削外,諸道節度使也往往妄加征科,州縣官吏更是巧立名目,盤剝百姓。在這種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下,人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整個江淮地區掀起了反抗封建統治的斗爭,僅見于史書記載的義軍,就有十余支,人數達數十萬,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唐代宗時期爆發的袁晁起義和方清起義。
袁晁本是地方小吏,在當地有相當威望。寶應元年 (762) 的秋天,他在浙江明州(今浙江寧波)翁山島 (今舟山島)聚眾反唐。八月,率眾一舉攻克臺州 (今浙江臨海),趕走刺史史敘,并改元“寶勝”,設署公卿,建立了農民政權。由于袁晁起義代表了農民的利益,所以附近農民熱烈響應,起義軍發展迅速。接連攻下越州、衢州。九月又攻克信州 (治上饒),進入江西境內。十月,下溫州、明州。江東10州之地,基本上被義軍控制。
袁晁起義軍的發展,使唐代宗極為恐慌,他深知北方已為藩鎮所據,南方如再落入義軍手中,自己的統治就很難維持了,于是急忙派重兵前去鎮壓。由于袁晁領導的起義軍缺乏斗爭經驗,又沒有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最后在唐政府的血腥鎮壓下失敗了。
方清是歙州人。歙州一帶多丘陵洞穴,許多農民為逃避賦役和統治者的迫害,隱匿于群山洞中,據山守險,墾荒自給,統治者稱之為“山賊”或“洞賊”。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江南大災,方清在歙州一帶招集流民,阻山自防,發展到數萬人。廣德元年(763),方清與陳莊領導的一支起義軍合兵屯居烏石山。劫富商、搶豪強、殺官吏,給唐朝統治者造成很大威脅。永泰元年 (765),方清率眾攻陷歙州,殺刺史龐濬,陳莊則率眾連克江西諸州。但由于地處山區,糧食奇缺,客觀上限制了起義軍的規模。最后被唐軍逐步擊敗了。
唐代宗時期,江南地區還有許多小支起義軍。他們主要是: 舒城人楊昭,新安 (今安徽休寧一帶) 大豪沈千載,宣州太平縣的王萬敵,湖州德清的朱覃、姚廷,湖州武康的朱泚、沈皓,常州的張度等。由于他們力量分散,都被唐軍各個擊破了。
但是,唐政府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也不得不頒布了一些減輕剝削和恢復生產的法令。人民負擔有所減輕。
五、支持劉晏改革
唐代宗李豫在位期間,唐政府經過安史之亂,已經元氣大傷。代宗面對危局,也任用了一些賢能之士進行改革,企圖重振國威。
唐朝的都城長安位于西北,而關中地區所產的糧食不能完全滿足京師人民和駐軍大量的消費需要。每年需要把東南地區100萬石左右的糧食由淮河經汴水入黃河,再轉渭水運達長安。安史之亂期間,洛陽被占,淮河被阻,這條漕運路線完全被切斷。廣德元年 (763),唐軍收復了洛陽,很快平定了安史之亂。如何恢復漕運,把江淮的糧食調運到關中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面對這個爛攤子,唐代宗把這副重擔交給了劉晏。
劉晏,字士安,曹州南華人,天資聰明,有“神童”之稱。唐肅宗時,曾任長安的京兆尹,同時以戶部侍郎兼任度支、鑄錢、鹽鐵使,因受人誣陷,被肅宗貶為通州刺史。唐代宗即位后,即把劉晏召回,讓他恢復了原職,兼任轉運使,并支持劉晏對江淮的漕運進行了整頓。
廣德二年 (764),劉晏帶人深入江淮,察看地形,了解民情,總結前人辦理漕運的經驗和教訓。通過調查,劉晏寫給代宗一份治理漕運的具體意見,唐代宗十分支持,并讓他全權負責辦理。從此以后,劉晏發動民工,組織兵丁,控制浚流,打造船只。并把過去富戶督辦漕運的辦法改為官運; 把直運改為分段接運的辦法。劉晏的這一套辦法十分有效。江淮地區的糧食通過水道源源不斷地運到長安,一年運40萬石,多的時候達110萬石。京師昂貴的米價落了下來。當運糧的船隊到長安時,唐代宗派人慰勞劉晏,并把他比作是漢代的良相蕭何。
唐代宗時期還對鹽政進行了改革。唐初,不收鹽稅,安史之亂后,政府財政困難,于乾元元年 (758) 實行食鹽專賣。在產鹽區設 “監院”管理鹽務,鹽價比以往高出許多,百姓不買,就硬性攤派,人民倍受其害,弊端很多。唐代宗永泰二年 (766),任命劉晏以戶部尚書的身份出任都畿、河南、淮南、江南、湖南、荊南、山南東道鹽鐵使,對鹽務進行重大改進。
劉晏首先精簡鹽務機構,裁減冗員,合并監院,并在各大城市設立13個巡院,負責管理食鹽的銷售市場,緝查鹽販走私。劉晏還對食鹽專賣制度進行了改革,把原來的官運官銷改為“就場專賣”。,把各地所生產的食鹽由鹽官統一收購,不許私自賣給商人。鹽官所收的鹽就在鹽場轉賣給鹽商,商人繳納鹽款和鹽稅后,自由運銷。同時,為了防止商人抬高鹽價,還在偏遠地區設立“常平鹽” 以平抑食鹽價格。劉晏還上書唐代宗,要求下令禁止各地節度使對鹽商增派稅收,以免通過中間環節漲價,唐代宗同意劉晏的意見,這對劉晏的鹽政改革是一個很大的支持。
在唐代宗的支持下,劉晏還在各道設巡院,選擇精干廉潔的人作知院官。知院官每月都把本道各州縣的雨雪、豐歉情況向中央申報。政府在豐收的地區用高于市場的價錢糴進糧食,在歉收地區則用低于市場的價錢糶出,以穩定物價,稱為“常平法”。在實行“常平法”的同時,劉晏又推行“均輸”法,即各以當地的部分租賦收入和鹽利,購買各地的土特產品,供應京師,既便利了京師人民的生活,又促進了各地土特產品的發展,使唐代宗時期艱難的政局和拮據的財政有所改善。但他的改革觸犯了一些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只是由于唐代宗需要利用他理財,予以支持,使改革得以延續。大歷十四年(779) 五月,唐代宗死,由他支持的劉晏改革也到了盡頭。十月,唐代宗葬于元陵。
上一篇:代宗朱祁鈺
下一篇:代王拓跋什翼犍